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论文
 
关于青少年“古筝热”潜伏问题的思考
    点击数:4543    更新时间:2009/12/12 22:19:34    收藏此页

练上来,古筝教师责无旁贷:1、要千方百计使青少年明白,古筝指法虽然仅仅是古筝艺术的表现手段,真正的古筝艺术也不以卖弄、炫耀指法技巧为能事,但不讲求指法,古筝就无所谓艺术了。古今中外器乐大师们都十分重视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他们刻苦训练基本功的典型事例,亦可坚定青少年练好古筝基本功的信念,鼓舞青少年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习练古筝各种指法。同时,在传授具体指法及其整合时,应认真进行示范,一丝不苟地予以指导,并结合相关的练习曲及名曲鉴赏,让青少年进一步实际体会这些指法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2、避免机械式的重复。练习是掌握古筝指法技巧的必由之路,重复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和家长绝不能硬性地规定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强制青少年一遍又一遍地作机械运动。否则,势必挫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精神压力,使练习流于应付,不见长进,甚至不规范动作形成习惯,严重影响以后的发展。青少年练习指法的手,不是机械,其动作是受大脑神经中枢支配的,练习指法,与其说是训练他们那双手,不如说是训练他们大脑神经中枢对手的动作进行调控。因此,指导青少年练习古筝指法,要特别强调手脑并用。只有他们的精力高度集中,大脑神经中枢根据各指法要领、注意事项和练习情况,及时有效地指挥手的运作,严格校正不规范之处,才能提高效率,取得预期的效果。单项指法练习如此,复杂的指法整合更应如此。也只有练一遍有一遍明显进步并得到肯定和鼓励时,青少年才会坚定信心,增强兴趣,满怀热情地练下去。所以有人反复强调:“一百次错误的练习,不如一次正确的练习;一百次注意力不集中的练习,不如一次注意力集中的练习;一百次不动脑子的练习,不如一次动脑子的练习。”[8](P94)3、把指法训练与审美结合起来。我们强调古筝指法重要,仅就古筝艺术美的表现手段而言,绝不能将其当作学习古筝的最终目的,而“重技轻艺”,或“先技术后审美”。如果古筝指法与审美分离,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指导古筝指法训练的过程,必须是与审美紧密结合的过程。古筝教师应把每项指法技巧,都与它的表现意义和审美内涵联系起来,使青少年切实从中认识、感受和体验到美,激起更强烈的审美需要,主动、积极地进行训练,在满足审美需要的追求中,掌握指法技巧。同时,应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训练内容,结合专门训练某些指法的练习曲,有针对性地选一些简短、优美的曲目或名曲片断,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力避单调、枯燥和呆板。古筝指法练习,是经常不断的事,难以一役而毕其功,即使学有所成,一日不练也手生,还应注意结合艺术实践,坚持不懈地练习,进一步精益求精。当然,此时与初练时不同,演奏者已将侧重点由技巧转移到艺术美的展现与创新上来了。
               (五)让青少年走出封闭训练的小天地,常在家长和亲友面前表演,并适当参加公开的演出、比赛和考级等。这些音乐实践,可激发青少年的表演欲、竞争意识和荣誉感,调动他们学习古筝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克服表演时的羞怯紧张心理,锻炼胆量和应变力,而且有利于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以上关于“古筝热”中潜伏问题的思考,渗透着笔者教授古筝的体会,偏狭浅陋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转引自赵富才.课堂教学与非智力因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与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J].朱光潜译.美学,1980,(2).
               [6]外国音乐参考资料.1985,(2—3合刊).
               [7]中国儿童考级委员会编.中国古筝考级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8]梁广程,王嘉实.声——音响心理与奥秘[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吕云路(1963-),男,山东龙口人,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婷婷(1981-),女,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助教、硕士研究生。
 

 

总页数:2   1  2    

上一篇:继往开来 再谱华章   下一篇:从中日筝流派的比较看两国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与接受势态1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