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博雅轩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5)
    点击数:2124    更新时间:2010/3/10 0:05:26    收藏此页

音乐与诗相邻,也与哲学为伴。古代志士仁人用琴音点染了人的心灵,也激发了生命创造的热情,既洗净了尘凡的卑陋,销融了世俗的孤独,更开辟了一个“诗”(艺术)的国度,拓展出一个“思”的世界。古琴不仅凝聚了中国古代无数杰出人士的心灵与智慧,代表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情操和精神气质,而且更象征着中国文化特殊的美感经验和艺术才情,显示了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与审美意趣。琴道文化的存在及其绵延不绝,表明中国文化始终对人有着强烈的诗兴关怀和艺术智慧。诗兴关怀的本体依据在于生命中本有的“诗情”与“才情”,内心的一念之仁、一念之诚、一念之心不一容已,便是人的最本源性意义上的本体论的“性情”。本体论的“性情”通过艺术而使自己成为审美对象,于是“性情”便成为具有艺术形式和主体特征的“诗情”与“才情”。这便是儒家长期毫无疲厌地开展“诗教”和“乐教”的心性论基础。严格地说,“诗教”和“乐教”本是不可分的,“诗”与“乐”分途独立发展乃是后来才出现的文化现象。“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注:参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第1963页。)。可以“弦歌”的“三百五篇”既是“诗”又是“乐”,因而至少在先秦,“诗教”本质上即是“乐教”,“乐教”的吃紧处也全在“诗教”。二者共同代表了中国文化对人的生命本质的诗兴关怀和艺术体贴,并与“礼教”合为代表中国“礼乐文明”的圆足整体与象征典范。从这一意义看,也可说中国音乐不仅具有哲学的精神气韵,而且也内涵着诗一般的灵感性质。
  “乐教”的本体论依据和存在论来源,本来就根植于人的真实,离不开人的真性情和真精神,因而最能表达人性的本质和心灵的向往,“言说”生命的韵味与存在的节律。如荀子所说: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

音乐不是从生命外部添加进去的东西,而是与生命同体的现象学显发。真正优秀的音乐只有在人的真性情、真精神中才能存在,或者说从人的真性情、真精神中沛然涌出的音乐才是真正优秀的音乐。音乐使真性情、真精神得以敞开和流溢,而真性情、真精神也可以转化为音乐并使其显现和展露。真性情、真精神充实和丰富了音乐,音乐也诗化了真性情、真精神。音乐开拓了一个真性情、真精神的世界,既使人的生命获得实存的突破和超越,同时也使自己化为客观的社会存在——即真性情、真精神音声化、艺术化的客观社会存在。因此,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音乐及音乐所开启的世界来启发和陶冶人格情操,开展中国文化一贯重视的与“游于艺”关系最大的“乐教”工作。
  从生命内部向外显发的音乐,当然也会以外在的形式深入生命,打动人心,净化人性。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注:参见《乐记》,见《十三经注疏·礼记》,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527页。)。“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注:参见荀况《荀子·乐论》,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第253页。)。朱熹也认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乐之教尤亲切,……久之,都换了他一副性情” (注:参见《朱子语类》,卷九十二《乐》(第6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48页。)。“乐教”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直透心灵的微妙幽隐之处,激发起最深邃的精神情感,契合最高贵的人格境界,唤醒最本源的生命气质,使心灵与音乐浃然合一,淌洋在璨溢的美境之中。当然,透过充满了价值与意义的乐调与节律,人所成就的不仅是自己的美感生命,更重要的是还成就了自己的德性生命。原因是“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注:参见《乐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36页。)。“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注:参见《乐记》,《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29页。 )。这里所说的“乐由中出故静”的“静”,代表了生命最本源的“未发”状态,也是“道境”如如自然的存在状态。但“静”并非就意味着死板枯寂,“未发”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转化为“已发”。“静”包孕着活泼泼的“动”,内涵着无限的“动”的力量,饱含着创造性的勃勃生命劲气,既是“动”的势态的内在聚集,也是最高的“动”的无形汇敛。因而真正优秀的音乐必然从代表人性本真状态的“静”中外显涌出,将“未发”与“已发”融成一片,并展现出诗化般的“中和”精神,以“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的方式,直接打动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性情。越符合人的天性的音乐,就越具有化导人心的无形力量。音乐不能有“伪”,“虚伪”不仅不能产生音乐,而且也意味着心灵秩序的紊乱,社会文明的腐败。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就是要让人回到人性的“真实”,同时也使人在不断的依体起用的心灵净化活动中,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德化”的存在,获得“止于至善”的智慧或与道德合一的圆融归宿。如果再辅以维护群体整体存在秩序的“礼教”,完全有可能将人类带向“揖让而治天下”的理想境地。在这一理想境地中,如果用“乐教”来作符号化的代表,则象征着无限的精神自由,或者说人类已成了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体;如果用“礼教”来作标志性的说明,则象征着最高的秩序化文明,或者说人类已进入了无限和谐的秩序化世界。既无限自由又完全合乎人文规范,这便是最高的“礼乐教化”境界的达成。“乐教”的目的性价值预设,亦即它所向往和所要开发的目的性境域,正是一个精神的宇宙、意义的世界和心灵的天地,让每一个体生命都能自由地创造,都能和谐地交往,都能诗意地栖居,都能愉悦地劳作,从而真正获得安身立命的意义家园,回归“天人合一”的艺术故土。

 

总页数:1   1    

上一篇: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4)   下一篇: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6)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