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博雅轩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3)
    点击数:2094    更新时间:2010/3/10 0:06:55    收藏此页

自“琴乐”出现的第一天起,它便参与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创造活动,以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开辟了广阔的美善合一的艺术主体世界,从而滋润了无数的心灵,陶冶了无数的人格,点化了现实世界,移易了社会风气,展示了一个丰富充沛的情感天地,建构了一个深邃幽弘的精神境域。但有必要强调的是,无论情感的天地或精神的境域,甚至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存在,在中国人看来,都有必要依据能够涵盖万物并使其调适畅遂的“中和”精神,来加以培养、润朗、化育或提升,使每一生命存在及其所展示出来的人文丰姿,都无不具有“性絜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的欣荣景象。琴道发展的根本路向就是“致中和”,以“中和”的精神总摄一切存在,开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既超越又日常的意义世界。至于“文”“质”相宜则是最基本的要求,“乐而不淫”、“衰而不伤”当为最根本的原则。透过古琴艺术及古琴艺术实践背后的人格精神,我们不难看到尚有一个更广大的人文化的世界。艺术精神与文化精神本质上是联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完全可以作出一种诠释学上的相互解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认为古琴琴艺不仅蕴含着中国人的艺术追求和美感理想,而且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平中正、广大高明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精神。
  从孔子开始,中国人就强调生命成长和人格提升的重要,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注:参见《论语·述而》,见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7页。)作为人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根据。“道”、“德”、“仁”、“艺”都可以在生活世界中落实,也都应该具化为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活方式。完整的生命存在和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道”、“德”、“仁”、“艺”四个方向的价值追求,但最高的精神超越和实存境界仍是“游于艺”的境界,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参见《论语·泰伯》,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60页。)之说,便清楚地点明了这一点。无论“诗”、“礼”或“乐”,都是培养君子的人格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教”的根本即在于可以吐属抱负、显发性情,学诗乃是吟咏性情、表达心志的最好方法。学“礼”则使人进退有节,把握好交往行为中的分寸感或妥适感,确保人文活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维护人格的独立和尊严,背后的精神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人间亲情与温情,因而“缘情以制礼”必须成为“礼”文化的一大根本原则。“乐教”的目的更是要澡雪精神,发抒心曲,沟通人类心灵,谐和人类情感,所以进入“乐”的境域才算“学”的完成,也才算“教”的成功。“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礼教”可以规范举止行为,“乐教”能够转化身心习气。尤其在仪式活动中,更是“诗”、“礼”交映,“礼”、“乐”互显,表现一种非常强烈的实践性力量。孔子特别赞叹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注:参见《论语·先进》,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57页。)的人生理想。这是人的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和谐生命的实现,更是“游于艺”超越精神的现象学描述。有趣的是,道家也极为重视“游”的精神,《庄子》开篇即是《逍遥游》。《在宥篇》则说:“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住。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注:参见《庄子·在宥篇》,见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6页。)儒、道两家都强调“游心”的广大与高明,都把与天地同体浩然流行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是儒家的“游”必须以“志道”、“据德”、“依仁”为前提,透过“善”与“美”统一的境遇,人才能在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中优游自如。儒家用艺术的方式给生命和存在以意义。存在的意义可以通过存在论的体验来领会,也可以通过知识论的认知来把握。所谓“游”便是同时领会和把握存在的艺术性和现实性,是既“超越”又“在世”的“游”,“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游”,使现实审美化和人性化的“游”。而道家的“游”则是“超越”而又“超脱”的“出世”的游,“出于四海之外”的“游”,“仙仙乎归矣”的“游”,凌空步虚、遗世独立的“游”,在天地间飘然高举、纵横驰骋的“游”。即使道家要“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但最后仍要“相忘乎江湖”,“相忘乎道术”,像广阔大海中的鱼一样,自由自在地“逍遥游”。
总页数:1   1    

上一篇: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2)   下一篇: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4)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