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河南流派筝乐是河南筝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一个流派,其形成和发展,是中华筝乐艺术之一脉;研究它的特征,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的音乐语言,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筝乐。 个性的发挥,无疑是对共性的极大羊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筝艺术,正是各个流派繁荣发展的综合。我们不妨把古筝艺术比喻为一颗苍松,它深深扎根于周围丰厚的土壤,每一个根系都有赖以生存的沃土,吸收那里的养分,同时又以巨大的渗透力凝聚着维系它的土地。而对于苍松而言,它以大地为基础,以大地为生命,用自己的青翠挺拔、枝叶繁茂作为给大地的回报,形成美好的大自然。仿佛这颗苍松中一条根系的河南流派筝,它的存在、延伸也不应仅仅是为了凝聚那片滋养它的沃土,而是应该将大地的气息带给各个根系汇聚而成的树干。只有使大树茂盛才能使艺术升华,从而使整个天地感受到艺术的生机。美丽的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象根一样求生存,象树一样求发展。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之一的古筝艺术也同样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和继承传统的双重重任。筝界各个流派之间的交流,古筝艺术同其它种类艺术的交流等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蓬勃发展的广阔天地。然而更好地把握传统风格是进行交流和寻求发展的首要前提。离开了纵向继承,古筝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就难以延续和传承下来;同样离开了横向借鉴,便会影响古筝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发展和继承决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交替向前的。继承是为了发展,又在发展中继承。河南——这片养育我的故土再次唤起了我对艺术真谛的深思:追求大树的风范,探寻根的深邃! 本文在撰写中得到了河南省图书馆、开封大相国寺、泌阳县文化局、任清芝(河南省曲剧团)、梁毅夫(河南省戏校)、贾惠珍(河南省歌舞团)等单位及河南筝家的热忱协助,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发表刊物:秦筝1995.02期作者:樊艺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