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博雅轩
 
何占豪一生《梁祝》不了情(图)
    点击数:2407    更新时间:2010/11/23 12:24:45    收藏此页

  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何占豪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被誉为“不朽的民族音乐经典”,有权威媒体曾经举办了一次民意测验,《梁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在这一时期里,他的作品除了富有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在上世纪80年代,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二胡、琵琶和古筝协奏曲外,他还创作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难》、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90年代,何占豪高兴地看到古筝界新秀辈出,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乐、诗《陆游与唐婉》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也进行了改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柳琴协奏曲《花》、扬琴协奏曲《罗兰情》等作品,包括香港歌星徐小凤唱红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也是何占豪的作品。

  近日,何占豪应邀来天津音乐厅,详解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充满激情与动感的讲解,让津城乐迷大呼过瘾。随后,何占豪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新报:每个艺术家的成长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大家都很好奇,在童年时代,你是怎样走向音乐之路的?

  何占豪:我小的时候受小学里音乐老师的影响启发比较大。很注重音乐活动,我们中午和晚上放学前他都会组织我们唱个歌,于是一系列专属于那个年代的单纯质朴的歌曲深深感染了我,放学前对于我也就意义非凡了。我就这样由喜欢唱歌到喜欢上音乐,后来还参加童子军吹号打锣鼓,这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是受我家乡音乐氛围的影响,我的家乡算是音乐之乡,晚上听姑妈们唱歌,父辈们唱越剧,唱绍剧。就这样,从小受戏曲音乐和现代音乐两方面的耳濡目染,逐渐地走上了音乐道路。

  新报:你参与主创《梁祝》的时候,只有26岁,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机缘呢?  

  何占豪:在考上上海音乐学院之前我参加了文工团,这个时候文化部长是周扬,周扬把一部分文化青年整编到戏曲团体去,叫他们去学民间戏曲,同时又可以帮助民间戏曲音乐有所发展。因为当时的民间音乐都是不记谱的,我们就负责把腔记下来,使得民间戏曲音乐更加现代化。我算是在越剧团地地道道地学了越剧,然后为了越剧的发展学了小提琴。后来我来到上海寻师学艺,希望能尽快提高技艺。当时上海音乐学院专门有一个干部进修班,我就进到里面进修小提琴,进了上海音乐学院的管弦系。那个时候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家都上山下乡,老百姓听不懂外国古典音乐,就要听越剧,于是我就把越剧的曲调编了个小提琴曲,叫《梁祝四重奏》了。

  新报:在那个时代,能够产生一个经典的小提琴曲目,是很让人惊奇的。  

  何占豪:因为我们是一群学习小提琴的青年,所以要创造让老百姓喜欢的小提琴曲目也是我们的特殊任务。但是当时的小提琴曲子没有什么中国作品,老百姓听外国作品又听不懂。所以我们当时写作品的目的就是想让小提琴被老百姓听懂。我们下乡采风的时候,就问老百姓你们听什么。他们说我们喜欢听越剧和沪剧。于是我就拿越剧调子来编曲。那个时候越剧最红的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白蛇传》,我就拿来编《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的四重奏。其实用越剧的音调来写曲还是农民的主意。

  新报:现在提起《梁祝》,作曲者都是您和陈钢的联合署名。当时的合作情况是怎样的呢?  

  何占豪:陈钢不是我们管弦系的。我们系还搞了很多其他的作品,像《二泉映月》等大批作品,反响很好。后来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领导提出在“小梁祝”的基础上写个“大梁祝”,现在我们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大梁祝”。当时我自己写的版本是“小梁祝”。“梁祝协奏曲”开始不是我和陈钢合作,而是我和丁芷诺合作。我们不是照外国的曲式写的,是按中国套曲模式写的,我把梁祝爱情主题和三载同窗副题都写出来了。当时有一个问题就是,大的管弦乐队的配器我们不会写,但是小的合奏都是我们自己写的。我们希望能派一个人来给我们配器。陈钢是丁善德院长的学生,我找到他希望他来帮忙,但是他不同意。他说他明年就要毕业了,要忙毕业作品,没有时间。这样我只能自力更生了。到了1959年寒假开学后,丁善德说服了陈钢参与到我们的创作,丁芷诺宣布自动退出。我和陈钢正式合作开始于1959年2月。于是我们对乐曲的曲式进行了重新规划,根据这个构思,乐曲由我一段段写下去,陈钢根据我写好的旋律写钢琴伴奏。其实我们的合作是很愉快的。

  新报:《梁祝》现在获得了这么高的声誉,成为世界性的经典曲目,你们当时想象过这首曲子日后的巨大影响力吗?  

  何占豪:当时做梦也不会想到它会成为一个经典,就是因为老百姓要听自己的音乐,要听家乡的音乐,要听越剧,要听沪剧,我们听了老百姓的建议去创作的。回过头来一看,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因为这是我们老百姓的音乐。我总是强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过分炫耀个人的作用,不但要受到前辈们无声地指责,也会给后代留下笑柄。所以我也希望现在的青年作曲家们,你们要多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不要以为自己很伟大,总想着要表现自己的“个性”,也要多想想大家,要多想想老百姓的情趣。

  新报记者 马驰 实习生 李萌萌 摄影 全明

  采访手记:

  听过不同的名家演奏的《梁祝》,总有一份回肠荡气在牵扯着你。或许爱情的力量正在于此,它甚至都不用直接砸在你的身上,你仅仅是旁观,甚至仅仅是聆听,都能让你进入状态。当然,带着你进入状态的,不光是爱情,还有艺术——伟大的艺术。

  所以经典的艺术总是和经典的爱情为伴,春花秋月,映着一代又一代人温暖的脸。我相信每一个温暖的脸庞下,都藏着一颗容易感动的心。

  何先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面对津门的《梁祝》粉丝,何先生讲述着一个个细节,也回忆着一段段往事。在往事中,也融化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有时想想,经典的艺术作品恰似一道永远抢眼的风景,总会有慕名者前来一睹芳华,陶醉其中。而那些风景的缔造者,当是这风景中的风景。

  而这些风景的最初,一定与青春有关。

来源:新报

总页数:1   1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资讯了   下一篇:琴童家长摇身一变当老师 看得钢琴专家捏把汗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