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资料总汇
 
古筝名曲-《高山流水》经典名曲解析
    点击数:6399    更新时间:2009/5/1 15:46:07    收藏此页

                         古筝名曲-《高山流水》经典名曲解析

                  古筝名曲-《高山流水》经典名曲解析<一>    范玮卿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古筝教师研修班讲解文论(一,) 
       古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全国各地,是道地的华夏传统民族乐器。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并具备动静阴阳,声韵并重的独特风格;更突出的是它好听易学,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从古筝有史以来,就经久不衰地流传至今,时至二十世纪的今天,它更为发达兴旺,并得到广泛普及,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东汉、三国时代被文人雅士称颂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和“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者矣”。在晋代被称之为“仁智之器”。到了盛唐时期,描述古筝艺术的诗篇就更多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平生无所谓,愿作乐中”。和“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等等。这都说明了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民族民间乐器了。
       中国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因而产生了以地方风格为依据的众多古筝流派:如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古以“琴声”见称的陕西:郑卫之音的河南;齐鲁雅韶的山东;武林逸韵的浙江;闽南诏安的福建;韩江丝竹的潮州;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的客家---等等,都是同气连枝各有千秋的古筝干流;之外,还有包括独具民族特色:内蒙草原风韵yatoga(“蒙语”)蒙古筝;延边地区Jayakon(“朝鲜语”)朝鲜族。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是由这些地区流行传播逐渐汇集成“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各个流派。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众多当今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的努力和不断进取中,古筝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创作了大量现代派作品。据初步统计,古筝爱好者及学习者尽百万人。古筝不愧是民族民间音乐的精粹,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
       下面我将逐一介绍现今比较知名的经典古筝独奏乐曲的风格特点,及演奏时需解决的技巧问题,包括重点、难点指法的解决和训练要求。
       《高山流水》这首乐曲是古筝传统曲目中最具知名度及最为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在浙江、山东、河南、武林曲中都有《高山流水》,其中浙江的《高山流水》是演奏难度比较高的,在全国考绩曲目中是第四级,实际上要演奏好这首作品需要时间的积累,不断地练习挖掘其中之意境内涵的一首乐曲.主要不是在技巧方面,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在音乐的东西很深.
       第一段“高山”中,技巧上面主要是对双八度指法的掌握,而且古筝是件弹拨乐器,如果没有摇指是无法表现长音的.在这段音乐中,要求把音“拉”得很长,要把弦在无形中提起来,不但要在手指方法上加以控制,还要用气息来贯穿,因此在演奏中需要把心情控制得沉稳,这样才能表现出空灵悠远的感觉.
       中间段落的指法技巧上很简单,要注意的就是速度的把握,不要太慢,要让音乐很流动,在演奏上随时调整速度.如果感到开始的速度起慢了,一定要在后面的演奏中提上来.另一方面,在乐曲的音乐处理上要有很多的情绪变化,时而柔和;时而流畅;时而跳跃;时而活泼,总之是在变化中流动的音乐段落,例如其中有几小节,我把它处理得右手中指加重音,向下压弹,左手不断的上下滑音,听上去的感觉就象是把石子丢在水中,在水中形成的一层层的水波,这样的音乐形象是很生动的.乐曲最后的流水一段,我认为是这首乐曲最难演奏的一段.首先是就在刮奏中要把旋律音弹清楚,在技巧和指法运用上要注意二指的用力,在刮奏时要轻,在旋律音时要用力把音勾出来,左手的上滑音配合也是很重要的。还要注意右手在刮奏时不要断,将水流不断,生生不息的意境通过技术的运用表现出来。另外就是在音乐处理方面,要把水的形态用你的手指和气息表现出来.在谱面上强弱标记的提醒下,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处理和控制。水在大自然中的变化万千,有小溪流水的潺潺,有大江东去磅礴,有瀑布倾斜的奔腾.这就需要在这段上的一段中注意情绪变化的把握.
       我认为这首乐曲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一首难度较高的乐曲.需要长时间的精心磨练和思考,才能将其演奏得生动美妙. 

                               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

     我国民间器乐曲,长期以来多为民间演奏家根据自己掌握各自乐器的娴熟技巧以及对各地方民间音乐风格的准确把握,以几件乐器小合奏的形式,自娱自乐,集体创作而成。有时他们只单独演奏一首,也有将曲情相近、速度合理安排后的数首乐曲联奏的习惯,并冠以较为文雅的曲名,以示口传心授加以延续。在这种民间弦丝乐队中的古筝演奏高手,保留了小合奏的“公用”曲调和习惯,以独奏的形式出现,成为古筝独奏曲。
    古典传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而创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是表现古代文人雅士“巍巍乎志在高山,潺潺乎志在流水”的高雅情操的经典之作,历来是人们效仿的楷模,而它的曲名《高山流水》也成为各种器乐曲命名的典范。
    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大多是以我国民间音乐的“母曲”《老六板》加以变奏而成的。它是保留了六十八板(即68拍)“八板体”结构的标题性乐曲,每句八板共八句,第五句后面加四板,共六十八板。这种在曲体原形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各地方艺流派酌其不同的地域及依托的乐种各异而演变成情趣多样,风格各异,千姿百态的“子曲”,并冠以雅名《高山流水》。由于在旋律线上将八板体标题性器乐曲千变万化,以致在诸多版本的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中,已很难听到《老六板》的原形曲调而只保留了它的曲式结构。
    山东曲《高山流水》始于1953年,是山东盲人艺术大师王殿玉先生将以为主的三件乐器小合奏“流水板”(中速)取名为《高山流水》(其中高自成弹曲《夜静銮铃》、王殿玉拉胡琴《流水》、张为昭打小扬琴《流水》)。在《夜静銮铃》一曲中采用了不同节奏型的古筝惯用技法“花指”(五声音阶下行琶音)变奏旋律,宛如流水从高山而下,同时也正合流水板中的“流水”二字故取其音而命名(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唱片编号2—0324、53816—1)。
    由高自成先生演奏并出版的山东曲《高山流水》曲谱,是由山东流水板(中速)曲《琴韵》、《书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等变奏而成。在出版的乐谱中注明“此曲以山东老八板曲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由庄重的和弦开始,以双手交替演奏的繁响,描绘出高山耸立的巍峨气魄。接着以双手交替的加花手法,引出小溪潺潺流水之声。而后又用右手劈、托、抹、挑、花指等演奏手法,配合左手的按、滑、颤音技巧由慢而快,描绘出清风拂弄着松柏翠竹时娇柔摇摆的形象,给人以清新秀丽、欢快舒畅的感觉。乐曲的后部分,用大指加花衬托中指奏出的主旋律及波浪起伏的连续切分音,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好似潺潺细流汇集成滚滚飞瀑,直泻深谷,声响轰鸣。展现出祖国锦绣山河宏伟壮丽的磅礴气势和到处充满生机的兴旺景象。”
    1958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省吾先生传谱、刘家贵记谱的《古筝独奏曲集》中,河南曲《花流水》(又名《高山流水》)。而曲尾注明:“花流水”属于大调曲中前奏曲之一,为河南曲,王省吾传谱刘家贵记谱。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河南曹东扶先生到中央音乐学院任专业古筝教师,授课时明确对本文作者何宝泉讲“《高山流水》是中速弹奏曲的《八板》,是河南大调曲子演唱之前的小合奏曲,称做‘开场’或‘闹台’,是演奏各种乐器的乐手行弦活手的一首曲子。后来大家称为《高山流水》,与古琴曲《高山流水》并无关系。这首曲是掌握河南艺流派演奏技法基本的乐曲。”
    人民音乐出版社在曹永安、李汴出版的《曹东扶河南曲集》中正式将此曲称为《高山流水》。同时作者根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曹东扶教学的《高山流水》整理的曲谱,并于1986年起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古筝教程》《中国古筝基础教程》中选用。
    浙江曲《高山流水》原系浙江桐庐县俞兆镇关帝庙虚灵和尚用于水陆道场所吹奏的笛曲,后移植到杭州丝竹乐中。1925年后,该曲与《小霓裳》、《刺绣鞋》等民间乐曲随王巽之先生移居上海后传入上海丝竹界。
    已故丝竹乐家程午加先生曾写道:“从1925—1928年间我学到了巽之的拿手节目《高山流水》。我俩琶箫合奏、琶合奏,相得益彰,十分精彩”。(程午加先生生前曾有记谱)。
    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成立,王巽之先生被聘为古筝与三弦教师。《高山流水》曲谱列为学院的古筝教材。1961年8月《高山流水》正式用五线谱订谱编入上海音乐学院《浙江传统曲教程》,作为向“全国教材会议”交流的曲目(此谱当时为油印本教材)。
    浙江曲《高山流水》为G宫D调。乐曲的前半部分曲情平稳淡雅,有小调色彩。旋律由Mi、Sol、La三个衣展开,以五声音阶级进的音程关系向上、下行缓慢扩展,似绵绵不断的音流描绘流水在江河中流淌不息,音调柔和抒情。乐曲的后半部分以大调色彩为主乐句之间音程做跳进进行,并用了很多叠句,曲情较高亢激动,似巍巍高山雄伟宏大。
    1963年左右,王巽之和他的一部分学生对原浙江曲《高山流水》又进行了新的诠释与扩充。乐曲开始部分运用十六度音程(两个八度)合音与滑音结合的声响模拟古琴浑厚古朴的音色与音响,以显现标题《高山流水》中“高山”的雄伟气势,乐曲中又运用古琴滚拂的技法模拟出了标题中“流水”的涛涛声。该曲谱于1983年7月,在项斯华出版的《中国谱》中问世。1993年11月又被上海音乐出版社收录在《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中。
    笔者孙文妍受家庭熏陶,是在以“中国箫王”著称的父亲孙裕德的箫声中长大的,十分迷恋《高山流水》等旋律曲谱中的原汁原味。在浙江曲中《月儿高》《小霓裳》《高山流水》等三首曲目的旋律又最富内涵意蕴深远,极具东方雅韵的美感。因此,1986年在编选《中国古筝教程》时仍以1961年8月的订谱为基础,作了一些调整,加强了左手的按、滑、揉等技法,以润色旋律。
    1928—1930年间王巽之先生在上海丝竹界的合作伙伴——程午加先生在北京期间到西单“北京道教社”(又名“道德学社”)演奏了杭州名曲《高山流水》,并把该曲谱送给了魏子先生。后经其弟子娄树华的演释订正在北方传世。由于南北地区在方言、音乐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同一首曲谱南北的演释在风格和音韵方面各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音乐传播中极为有趣的现象,有待民族音乐学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一部分人认为浙江曲《高山流水》是一首绘景写意的作品,可以和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但不能认为乐曲本身所描述的就是这一著名的音乐故事。笔者认为该曲重在抒情述志,非徒以模拟自然景物,可能更为贴切。
             

作者 何宝泉 孙文妍  《人民音乐》

 

   《高山流水》系高自成先生编创并广泛流传的山东古筝名曲。根据作者口述,此曲原为山东大板套曲中四首琴曲联缀而成,1955年作者遵照周总理的建议进行了改编,1960年定名为《高山流水》,该曲名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实则是表现了老百姓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触景生情的感情抒发。

    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原专业教授高自成先生,自1957年受聘到我院民乐系讲学,敬业执教,潜心于对下一代的培养和山东曲的创作、整理工作。1986年出版了高自成编著的《山东曲集》。如今高先生年事已高,他的敬业精神、朴素的工作作风、为人谦和之品质,却仍几十年如一日地煜煜生辉,深入人心。
    笔者近水楼台,上大学期间得益于高先生的指教,学习演奏过许多首曲,受益非浅。其中《高山流水》便是高自成先生编创的代表作之一。这里通过高先生以往对乐曲的讲解,本人先前学习演奏积累的笔记、收集的资料以及演奏的感受、体会整理成文,与大家共享。
    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出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这段故事,这段琴曲流芳百世,被人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曲《高山流水》如今也有河南、浙江、山东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山东曲《高山流水》,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析解。
---出处:(高自成口述):此曲是山东大板套曲(小套曲)里“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首琴曲联缀而成。早先曾以、琵琶、扬琴、奚琴以合奏形式演奏。过去山东老家的艺人时常凑聚在一起,自弹自娱,弹到兴浓处,便自然而然地合在一起奏起来,称之为“对流水”、“碰八板”。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是张为沼先生,扬琴是高克奇先生,琵琶是石登岩先生,奚琴是马义温先生。这四首联缀而成的套曲,是山东大板套曲十大套曲之一。这些套曲,最早是宫廷乐师们演奏使用的,流散于石家庄,而后又传至山东北王庄(现黄河北临清地区),传至山东军城黎同庄,有一个民间艺人叫李邦荣,弹得好,大指小关节托劈非常灵活。他下传着五大弟子,也称五大金刚,有李念盛、黎连俊、张为台、黄怀德、张为沼。我们演奏用的乐谱(工尺谱)就是顺着这条线传下来的。至今我仍保存着这些乐谱。夏忙秋种之后,农闲时节,家乡艺人们在一起娱乐的机会就更多,他们提着乐器,今天去西庄,明天去东庄,凑在一起一弹就是几天几夜,手指越弹越顺,相互合作默契,弹到尽情舒心处,老先生就自言自语:“太好听了,这曲子只有神仙才能写出来!”记得大家合奏到晚上三点多钟,我的师傅张为沼走火入魔,硬是对大家说:“我总觉得琴旁站着一白发老人,来来回回走动,笑听咱们弹琴呢!”这肯定是没有的事,只说明师傅的精气神进入音乐的仙境里去了。

---成因:1954年,高自成先生曾与山东艺人王殿玉、张为沼一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过唱片,唱片的正反两面写着“风摆翠竹”、“高山流水”字样。
    1955年,高自成参加总政歌舞团,当时一是教学、二是演奏,进团没有多长时间,高先生接受了一次外事接待演出任务,准备了《高山流水》,即当时演奏的的四首琴书曲牌。审查节目是由总政治部进行,那天周总理也坐在台下。第二天,团长陈其通对独奏这个节目讲了意见:一部分人主张为这四段曲牌配上伴奏。总理建议把最后一段(书韵)取掉,主要因为“书韵”与前面三首曲牌的意境不协调,指出在第一段加上流水声音,与主题更接近些。当时总理还说,“演好这首乐曲,可以让小高去泰山体验体验生活”。按总理的要求,高先生大胆地在第一段“琴韵”前加了双手弹出的引子,为的是多一点水声,把山、水的形象表现出来,原先第一段的反复是从头开始,改为从中间反复并将“琴韵”标题改成“小溪流水”。第二段“风摆翠竹”是写景的,就保留不动,第三段“夜静銮铃”旋律多以加花为主,多一点流水的响声,小标题改为“高山流水”。最后的结尾接过去的工尺谱落在低音上,经当时参加审查的杨大钧先生提议,改高八度,落在高音上结束。高自成成功地改编了这首乐曲,并在政协怀仁堂音乐厅为中央首长以及当时来华访问的蒙古领导人进行了演奏,至今再无变动。
史实:1960年,高自成先生曾与曹东扶先生、罗九香先生、赵玉斋先生、曹正先生在天津、北京演出。他当时弹了《汉宫秋月》、《高山流水》、《绣金匾》。这期间曹正先生提议凡演奏原来联缀成的那四首山东琴风就定名叫《四段锦》,凡演奏经高自成改编的就定名为《高山流水》,经渭分明。
    1961年上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介绍过高先生的《高山流水》,并在音乐节目时间播放。
    1961年9月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全国首次古筝教材会议,山东曲《高山流水》被定为音乐院校学科演奏曲目,出了高自成先生编辑的油印教材《山东曲选》,使西安音乐学院专业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
    1972年,文革时期,北京组织了一次全国民族器乐调演,陕西文化厅(当时称
总页数:2   1  2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   下一篇:中国古筝名曲欣赏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