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资讯
 
筝语如溪音_访青年古筝演奏家王夑
    点击数:1584    更新时间:2012/5/29 19:57:35    收藏此页

王夑,青年古筝演奏家。9岁习.1997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音乐系,古筝演奏专业,师从刘巧君教授。学习期间成绩优异,连续六年专业成绩第一。
2003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演奏专业,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邱霁副教授。并跟随著名琵琶演奏家葛永女士、著名古琴演奏家黄梅老师副修琵琶、古琴。
200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教授。
2009年加入中华文化促进会,任古典音乐研究中心秘书,参与其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其间参与组织了大型学术项目——“意象”系列研究课题。在2010年6月,于北京音乐厅举办的“意象系列课题成果音乐会”之“乐府·意象---民族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中担任总策划,参与作品创作及演奏。其创作的、笛重奏曲《江南》获得强烈反响。
艺术经历:
曾获得“第二届香港国际古筝比赛青年专业组第一名;重奏组第一名。”
曾参加“全国古筝艺术节邀请赛一等奖”。
曾参加“大风杯全国古筝邀请赛三等奖”。
曾随河北省文化厅出访日本进行交流演出。
曾参与北京市文化局出访美国的中国文化节活动,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中国民乐专场音乐会。
曾随华夏民族乐团赴全国各地演出,参与多家媒体的节目录制。
曾出访日本、马来西亚、美国等诸多国家地区进行交流演出活动。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古筝教育普及工作,所带学生在多项艺术汇演中荣获嘉奖。

华音:对于每一位民族器乐的演奏者来说,小时候都会有一段丰富且难忘的艺术经历,只有在此经历中不断地磨练,才能成长直至成熟,且这段有欢笑、有泪水、有痛苦、有欣慰的艺术经历,不仅丰富了演奏者的人生阅历,更提升了其演奏能力、完善了演奏技巧,同样对于您来说,也亦如此。通过您的艺术简历,笔者了解到,您自9岁起习,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音乐系,然而,您的简历中并未提及,您是在何时,因何种机缘“结识”了古筝这件传统的民族乐器呢?在您看来,这是否注定了您与古筝在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所至呢?2003年,您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演奏专业,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邱霁副教授。那么,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是否是您当时的目标呢?在跟随邱霁老师学习古筝演奏的时光中,其从教育教学方面,邱霁老师又向您传达何种音乐理念,拓展了您怎样音乐思维呢?五年后,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教授,我们想知道,我们想知道,您基于何种原因,或出于这种考虑选择中央音乐学院读取硕士研究生呢?换言之,是什么吸引了您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呢,因为喜爱这所学校,还是旨在继续追随哪位老师学习呢?现在,您即将毕业,离开生活、学习了三年的中央音乐学院,您是否还能回忆起,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前,它给您的印象是怎样的呢?就读中央音乐学院的这三年中,从生活、专业等诸多方面来看,您又经历了哪些使您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事情呢?之前笔者也曾提到,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教授,周望教授对您古筝演奏带来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改变,又拓宽了您怎样的艺术思维与理念呢?

王燮: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听过一些古筝演奏,对古筝这件乐器的音色十分喜爱,就萌生了让我学习古筝的想法。但是当时,全国并没有形成学习古筝的风潮,而我的家乡河北又不像北京那样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年由于我的父母寻不到合适的古筝老师,就暂时放下了让我学习古筝的想法。直到我九岁那年,我父亲通过他在河北艺校的朋友结识了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最初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我去少年宫跟着大班学习古筝,后来老师满意我的资质,于是开始对我特别培养。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的启蒙老师就建议我考取专业院校走专业演奏的道路。
如您所说,这对我而言当然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如果没有父母当初的选择与坚持,我就不会遇到我的启蒙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对我的培养与鼓励,我也不会如此确定且坚定地走上了古筝演奏的专业道路。
在我决定听从老师的建议,将古筝演奏作为我的专业的那一刻起,我的父亲就告诉我,既然选择了学习古筝,就尽自己的全力要学到最好。众所周知,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在艺术类院校中,处在金字塔的塔尖位置,是每一名艺术生的梦想。如果能够考上这样的院校,不仅是对我专业水平的一个肯定,更能开拓我今后的艺术视野。因此,我将这两所学校作为了自己的目标。
在我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的时候,邱霁老师也刚刚留校不久,是一位年轻的古筝教师,我初接触邱霁老师就十分喜欢她,邱霁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我之前接触的古筝老师不同,邱霁老师不提倡学生完全模仿前人的演奏,而是让学生们在体会乐曲情感上下功夫,邱霁老师注重培养每一名学生的个性,这种新颖的教学思路的确令我们受益匪浅。
这其中一项原因也是因为邱霁老师当时并不能带研究生,继而我也面临着更换老师的问题。之所以选择中央音乐学院是因为我希望让自己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同的院校有其各异的特色,如果我能够在学习阶段汲取这两所国内顶尖音乐院校的养分,一定对我未来的音乐之路大有裨益,而且周望老师也是我多年以来,一直敬重的一位老师,她为人端正德艺双馨,因此跟随周望老师学习,不但能学习艺术,更能学习做人。
我至今无法忘记在我尚未考取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每当我坐车经过西便门桥遥望中央音乐学院的心情,那时的我心中充满着渴望与向往,憧憬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迈进这所院校的大门。而这段记忆也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即使多年后的自己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那时的情愫依旧难以忘却,历久弥新。
谈起印象深刻的事情就不得不提我的研究生指导老师周望老师。在课堂之中,周望老师会为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在课堂之外,周望老师经常会带我们学生去听昆曲。在平日的交谈中,周望老师也常把话题引到音乐或古筝上。生活中的周望老师非常关心自己的学生,在我们生病的时候,周望老师总会不厌其烦地督促我们喝水、吃药,给我们很多健康方面的建议,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这些事情虽小,却掩不住那浓浓的师生情谊。
周望老师在教学方面非常严谨,在指导我弹的时候,最先强调的就是读谱,只有尊重原谱才能将乐曲进行最好的诠释。其次,周望老师要求我们在划分乐句时,不仅要仔细认真,还要带入情感,以情演琴是我师从周望老师之后所得到的习乐真谛。此外,周望老师对音色的要求非常严格,周望老师会运用其独特的方法提升我们音色的质量。

华音:在笔者看来,古筝不仅是一件传统的民族乐器,更是代表古韵的民族文化招牌,可以说,古筝以其清脆悦耳的音质、优美典雅的音韵,成为了民族器乐中最受众的乐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超过300万人学,考级人数已超过小提琴,形成了一股习热潮,此类情形,堪比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中所道“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的盛况,想必古筝教育的普及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举办、开展的,并已具有一定的成效。据笔者了解到,您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也一直积极参与着古筝教育的普及工作,所带学生在多项艺术汇演中荣获嘉奖。那么,您为何会想到投身于古筝教育的普及工作中去呢?我们想知道,您在此普及工作中,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也请您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吧。之前笔者也曾提及到,在此类古筝教育普及活动中,您所教授的学生屡获艺术汇演的嘉奖,就您个人而言,您作为一位古筝专业的青年教师,每每此时,心情是怎样的呢?继而,您在此过程中又收获到了什么呢?就一名古筝专业演奏者的角度来说,您认为,参与此类普及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呢?在您看来,古筝教育普及工作先当下的进展是怎样的呢,其是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呢?

王燮:我能走上古筝专业道路离不开所有帮助、教育过我的老师,我对每位恩师都是心存感恩,由此也希望自己能为下一代古筝学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我本人也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能够传递知识与爱,给我们的未来点燃希望。
在少年宫的古筝教学工作是我最开始接触教育事业时所参与的活动。另外,我曾带着东北育才中学的学生去美国参加艺术展演,反响极佳,很多美国的学生都表现出了对古筝浓厚的兴趣。我们演出所在学区区长的儿子当时就表现出了求学的愿望,我们还将一件古筝赠送给了他。作为一名专业院校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在国内普及古筝教育,也要注重古筝艺术的海外推广,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民乐。
在我的学生获奖的时候,我的心情一定是激动与喜悦的,而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我的老师的心情,我终于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我们如此严厉,甚至因为我们某一次演出或比赛成绩的不理想而闷闷不乐,这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们的心与我们已经连在了一起。
从事古筝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会在教学中遇到自己学琴时不曾碰到的问题,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自己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而且每名学生的特点与优势也有所不同,我就要做到因材施教,这便督促着我更加系统地研究古筝的技法。
近年来,国家也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的口号,因此民族音乐的普及将是我们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重任。随着当下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做好音乐普及工作对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都会有很大帮助。
就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百姓一方面对一些易于传唱的古曲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对“新民乐”也比较关注。相比之下,民众对那些体现当代思想认知的作品接触得非常少,而如何向大众群体普及当代民乐作品,正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华音:就您所提供的资料来看,您的个人独奏音乐会“采薇——暨王燮古筝硕士毕业音乐会”即将在2012年5月中旬举办。在笔者看来,虽然说研究生举办硕士毕业音乐会,即个人独奏音乐会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但其也是为多年的专业学习、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算是演奏生涯的一场阶段性总结,继而,很多学生都非常珍惜举办音乐会这一机会,想必你也一样。那么您是如何来策划、准备这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的呢?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是否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据笔者了解到,您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主题是“采薇”,初听此题目,笔者便感十分抽象却又意境深远,我们想知道,您为什么会将自己的独奏音乐会定位“采薇”这一题目呢,换言之,“采薇”这一主题有何深刻的内涵呢?您在《写在音乐会之前的话》中写道:“寻根?撑一只意象的长篙,在诗的长河的深处慢溯;掇拾一船飘零的音符,在音符斑斓里放歌。”就您个人而言,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是什么意思,又寄托了您怎样的情感在其中呢?2009年,您加入中华文化促进会,任古典音乐研究中心秘书,参与其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其间参与组织了大型学术项目——“‘意象’系列研究课题”,并于2010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意象系列课题成果音乐会”之“乐府·意象——民族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中担任总策划,参与作品创作及演奏。且您本个人独奏音乐会正为“意象•民乐”系列之二,我们非常好奇,何为“意象民乐”呢?请您帮我们解读一下吧。在您提供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如下一句话:“我们努力着。我们的努力很孤独。我们享受着这份孤独,但我们也希望掌声……”在您看来,这句话有何深层次的含义呢?这是否也标志着民乐正处于“孤芳自赏”的地位呢?

王燮:说到这场音乐会的筹划,我要再次感谢我的导师周望老师给予我的大力帮助。周望老师从选择曲目、乐曲处理到技术指导,以及排演方式都亲自一一把关,事无巨细,我也是在周望老师的指导下来准备与策划这场研究生毕业音乐会。
此次音乐会的特别之处在于一首首演作品——《采薇·第一古筝协奏曲》,这首作品是由青年作曲家谢鹏先生专门为“采薇”这场音乐会创作的。作品取材于《诗经·小雅·采薇》,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们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们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
之所以用“采薇”作为整场音乐会的主题,意在取其“回归”的主旨,因为“意象·民乐”这一系列的主题就是寻找中华民乐之根,而我的独奏音乐会正是“意象·民乐”系列之二,因此自然离不开“回归”这一主题。此外,将主题定为“采薇”也受到《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的影响,原文提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歌颂了伯夷、叔齐坚持理想,不畏强权的品质。而坚持理想也是我们“意象·民乐”的主题另一的寓意。
“寻根”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追根溯源的希冀,音乐会前言里面的这句话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我们的努力是倡导一次“音乐寻根”活动,用“意象”寻中国民乐之根,用民乐寻中华文化之根。
“意象”是我们解释古代诗歌的一种手段,除了这场以古筝为主乐器的“意象——乐府”以外,我们还会推出以古琴为主乐器的“意象——诗经”,以琵琶为主乐器的“意象——唐诗”,以二胡为主乐器的“意象——宋词”等等。
“乐府·意象”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古典音乐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虽源于我的提议,但它是课题组所有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是全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作为策划人,我深深感谢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坦率地说,我们的经费全部来源成员各自腰包,我们经费很少,大家都很清苦,虽然有一种孤独存在其中,但是为理想而努力,大家都很快乐。
我们处在一个略显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当中,虽然“新民乐”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但新民乐的传播形式却有些华丽有余而内涵不足,与“新民乐”相比,传统民乐的确正处于一种孤芳自赏的境地,如果能够找到一条将中国音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承道路,那么这种孤芳自赏的处境一定会得到大大的改观。

华音:让我们继续上一个问题的思路,聊一聊您举办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即将诠释与演绎的作品吧!在笔者看来,音乐会的作品对于彰显音乐会主题、寄托演奏者情感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继而每一位演奏者,对于选择自己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作品,都斟酌思量再三,想必您一定也在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作品选择上煞费苦心吧,我们想知道,在本场音乐会中,您将会演奏哪些新、老作品呢?就笔者个人而言,您所演奏的这些作品多为新作,也许对于听众来说还相对比较陌生,因此,也请您简单的分别为我们介绍一下每首作品吧。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是您所创作的、笛重奏曲《江南》,仅看题目,笔者便自然而言的联想到《汉·乐府》一首格调轻快、曼妙清新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那么,您创作《江南》这首作品,意在表现什么呢,且您创作《江南》这首作品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我们想知道,您为什么会选择竹笛作为重奏乐器呢?纵观您的音乐会,我们发现,上半场主要是以“江南”色彩为主旋律,不仅诠释您自创的《江南》,还将演绎古筝独奏《墨客》、民族室内乐《水墨画》等,我们可否以此推测,您对江南意境情有独钟呢?

王燮: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采薇·第一古筝协奏曲》,谢鹏老师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也会与整个团队的成员进行交流,最后作品的名称也是我们大家共同商讨的。另外一首作品是刘长远老师专为庆祝中央音乐学院院庆七十周年音乐会所委约创作的协奏曲《水墨画》,这首作品将中国古典音乐的理念与现代技法相结合,这也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还有一首由黄忱宇老师与周望老师共同创作的《西部主题畅想曲》,这首作品是我参加第二届香港国际古筝大赛获奖的作品,色彩鲜明且动感十足,整首作品利用复杂的节奏表现西部豪放热情的特点。
这首作品是我们当时策划“意象”系列课题时创作的,虽然我不是一名专业作曲者,但也参与了其中的创作环节,与各位作曲家积极地交流,在前辈们的帮助下,才有了今天这曲《江南》。在创作《江南》的时候的确受到了《乐府·江南》的启发,旨在表现一种向往自由的情感。
首先,古筝是一件点状的乐器,而竹笛是一件线状的乐器,将二者搭配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和谐之美。我也会将作品进行段落划分,就《江南》而言,第一段名为“云”,第二段称作“鹤”,第三段以卦象“龙在田”为名,根据不同的段落编配不同的乐器。前两个段落以竹笛表现“云”、“鹤”的闲适与悠远,而第三个乐章“龙在田”则以古筝与竹笛的结合来展现的是轻快欢乐的情绪。
您所提到的《江南》、《墨客》与《水墨画》等作品的名字都与江南有关,但曲风却不尽相同,这几首作品各含风韵,并非都在表现江南水乡的婉约流迢,而我也会根据作品的自身特点进行诠释,也希望观众能在我的音乐会上感受到每一首作品的独特魅力。

总页数:1   1    

上一篇:(图文)北京人艺六十年-古筝舞蹈国画同台献艺   下一篇:小乐坊走出8位小淑女_推行国学经典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