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演奏专业,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邱霁副教授。并跟随著名琵琶演奏家葛永女士、著名古琴演奏家黄梅老师副修琵琶、古琴。
200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教授。
2009年加入中华文化促进会,任古典音乐研究中心秘书,参与其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其间参与组织了大型学术项目——“意象”系列研究课题。在2010年6月,于北京音乐厅举办的“意象系列课题成果音乐会”之“乐府·意象---民族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中担任总策划,参与作品创作及演奏。其创作的筝、笛重奏曲《江南》获得强烈反响。
艺术经历:
曾获得“第二届香港国际古筝比赛青年专业组第一名;重奏组第一名。”
曾参加“全国古筝艺术节邀请赛一等奖”。
曾参加“大风杯全国古筝邀请赛三等奖”。
曾随河北省文化厅出访日本进行交流演出。
曾参与北京市文化局出访美国的中国文化节活动,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中国民乐专场音乐会。
曾随华夏民族乐团赴全国各地演出,参与多家媒体的节目录制。
曾出访日本、马来西亚、美国等诸多国家地区进行交流演出活动。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古筝教育普及工作,所带学生在多项艺术汇演中荣获嘉奖。
华音:对于每一位民族器乐的演奏者来说,小时候都会有一段丰富且难忘的艺术经历,只有在此经历中不断地磨练,才能成长直至成熟,且这段有欢笑、有泪水、有痛苦、有欣慰的艺术经历,不仅丰富了演奏者的人生阅历,更提升了其演奏能力、完善了演奏技巧,同样对于您来说,也亦如此。通过您的艺术简历,笔者了解到,您自9岁起习筝,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音乐系,然而,您的简历中并未提及,您是在何时,因何种机缘“结识”了古筝这件传统的民族乐器呢?在您看来,这是否注定了您与古筝在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所至呢?2003年,您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演奏专业,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邱霁副教授。那么,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是否是您当时的目标呢?在跟随邱霁老师学习古筝演奏的时光中,其从教育教学方面,邱霁老师又向您传达何种音乐理念,拓展了您怎样音乐思维呢?五年后,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教授,我们想知道,我们想知道,您基于何种原因,或出于这种考虑选择中央音乐学院读取硕士研究生呢?换言之,是什么吸引了您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呢,因为喜爱这所学校,还是旨在继续追随哪位老师学习呢?现在,您即将毕业,离开生活、学习了三年的中央音乐学院,您是否还能回忆起,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前,它给您的印象是怎样的呢?就读中央音乐学院的这三年中,从生活、专业等诸多方面来看,您又经历了哪些使您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事情呢?之前笔者也曾提到,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教授,周望教授对您古筝演奏带来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改变,又拓宽了您怎样的艺术思维与理念呢?
王燮: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听过一些古筝演奏,对古筝这件乐器的音色十分喜爱,就萌生了让我学习古筝的想法。但是当时,全国并没有形成学习古筝的风潮,而我的家乡河北又不像北京那样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年由于我的父母寻不到合适的古筝老师,就暂时放下了让我学习古筝的想法。直到我九岁那年,我父亲通过他在河北艺校的朋友结识了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最初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我去少年宫跟着大班学习古筝,后来老师满意我的资质,于是开始对我特别培养。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的启蒙老师就建议我考取专业院校走专业演奏的道路。
华音:在笔者看来,古筝不仅是一件传统的民族乐器,更是代表古韵的民族文化招牌,可以说,古筝以其清脆悦耳的音质、优美典雅的音韵,成为了民族器乐中最受众的乐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超过300万人学筝,考级人数已超过小提琴,形成了一股习筝热潮,此类情形,堪比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中所道“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盛况,想必古筝教育的普及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举办、开展的,并已具有一定的成效。据笔者了解到,您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也一直积极参与着古筝教育的普及工作,所带学生在多项艺术汇演中荣获嘉奖。那么,您为何会想到投身于古筝教育的普及工作中去呢?我们想知道,您在此普及工作中,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也请您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吧。之前笔者也曾提及到,在此类古筝教育普及活动中,您所教授的学生屡获艺术汇演的嘉奖,就您个人而言,您作为一位古筝专业的青年教师,每每此时,心情是怎样的呢?继而,您在此过程中又收获到了什么呢?就一名古筝专业演奏者的角度来说,您认为,参与此类普及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呢?在您看来,古筝教育普及工作先当下的进展是怎样的呢,其是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呢?
王燮:我能走上古筝专业道路离不开所有帮助、教育过我的老师,我对每位恩师都是心存感恩,由此也希望自己能为下一代古筝学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我本人也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能够传递知识与爱,给我们的未来点燃希望。
就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百姓一方面对一些易于传唱的古曲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对“新民乐”也比较关注。相比之下,民众对那些体现当代思想认知的作品接触得非常少,而如何向大众群体普及当代民乐作品,正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华音:就您所提供的资料来看,您的个人独奏音乐会“采薇——暨王燮古筝硕士毕业音乐会”即将在2012年5月中旬举办。在笔者看来,虽然说研究生举办硕士毕业音乐会,即个人独奏音乐会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但其也是为多年的专业学习、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算是演奏生涯的一场阶段性总结,继而,很多学生都非常珍惜举办音乐会这一机会,想必你也一样。那么您是如何来策划、准备这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的呢?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是否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据笔者了解到,您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主题是“采薇”,初听此题目,笔者便感十分抽象却又意境深远,我们想知道,您为什么会将自己的独奏音乐会定位“采薇”这一题目呢,换言之,“采薇”这一主题有何深刻的内涵呢?您在《写在音乐会之前的话》中写道:“寻根?撑一只意象的长篙,在诗的长河的深处慢溯;掇拾一船飘零的音符,在音符斑斓里放歌。”就您个人而言,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是什么意思,又寄托了您怎样的情感在其中呢?2009年,您加入中华文化促进会,任古典音乐研究中心秘书,参与其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其间参与组织了大型学术项目——“‘意象’系列研究课题”,并于2010年6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意象系列课题成果音乐会”之“乐府·意象——民族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中担任总策划,参与作品创作及演奏。且您本个人独奏音乐会正为“意象•民乐”系列之二,我们非常好奇,何为“意象民乐”呢?请您帮我们解读一下吧。在您提供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如下一句话:“我们努力着。我们的努力很孤独。我们享受着这份孤独,但我们也希望掌声……”在您看来,这句话有何深层次的含义呢?这是否也标志着民乐正处于“孤芳自赏”的地位呢?
王燮:说到这场音乐会的筹划,我要再次感谢我的导师周望老师给予我的大力帮助。周望老师从选择曲目、乐曲处理到技术指导,以及排演方式都亲自一一把关,事无巨细,我也是在周望老师的指导下来准备与策划这场研究生毕业音乐会。
此次音乐会的特别之处在于一首首演作品——《采薇·第一古筝协奏曲》,这首作品是由青年作曲家谢鹏先生专门为“采薇”这场音乐会创作的。作品取材于《诗经·小雅·采薇》,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们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们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
华音:让我们继续上一个问题的思路,聊一聊您举办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即将诠释与演绎的作品吧!在笔者看来,音乐会的作品对于彰显音乐会主题、寄托演奏者情感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继而每一位演奏者,对于选择自己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作品,都斟酌思量再三,想必您一定也在本场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作品选择上煞费苦心吧,我们想知道,在本场音乐会中,您将会演奏哪些新、老作品呢?就笔者个人而言,您所演奏的这些作品多为新作,也许对于听众来说还相对比较陌生,因此,也请您简单的分别为我们介绍一下每首作品吧。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的第一首作品是您所创作的筝、笛重奏曲《江南》,仅看题目,笔者便自然而言的联想到《汉·乐府》一首格调轻快、曼妙清新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那么,您创作《江南》这首作品,意在表现什么呢,且您创作《江南》这首作品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我们想知道,您为什么会选择竹笛作为重奏乐器呢?纵观您的音乐会,我们发现,上半场主要是以“江南”色彩为主旋律,不仅诠释您自创的《江南》,还将演绎古筝独奏《墨客》、民族室内乐《水墨画》等,我们可否以此推测,您对江南意境情有独钟呢?
王燮: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采薇·第一古筝协奏曲》,谢鹏老师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也会与整个团队的成员进行交流,最后作品的名称也是我们大家共同商讨的。另外一首作品是刘长远老师专为庆祝中央音乐学院院庆七十周年音乐会所委约创作的协奏曲《水墨画》,这首作品将中国古典音乐的理念与现代技法相结合,这也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还有一首由黄忱宇老师与周望老师共同创作的《西部主题畅想曲》,这首作品是我参加第二届香港国际古筝大赛获奖的作品,色彩鲜明且动感十足,整首作品利用复杂的节奏表现西部豪放热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