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王中山资料
 
王中山“谈”筝—古筝教学笔记〈一级〉——《小黄鹂鸟》
    点击数:3068    更新时间:2009/5/28 13:04:41    收藏此页

  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创作、整理、推广,不但在汉民族地区形成了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江浙等等异彩纷呈的传统演奏流派,还影响和派生出伽倻琴、雅托噶等少数民族乐器,出现了不少彪炳乐坛的乐大师,传播了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脍炙人口的乐曲,而且在很早便已传至日本、朝鲜、蒙古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并在那里生根发展,长盛不衰。

  当前,“古筝热”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教与学的问题。可能由于参与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学院的考级曲目制订和相关工作,因此我们接到许多这方面的来信和来电,尤其是全国考级规定曲目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相关知识大家更是急于了解,希望能就此给予解答。下面选摘的《古筝教学笔记》,是几年来应邀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的《打开音乐之门——中山‘谈’》系列音乐会中使用的部分讲稿和教学笔记,应《乐器》杂志要求整理出来在此发表,希望对这些古筝学习者和友们有所帮助(谱例请参照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主编的《全国古筝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


五、《小黄鹂鸟》  


    有人问,《小黄鹂鸟》这首作品比较简单,手法单一、篇幅短小,应该做为第一首开手曲,怎会安排在这里?大家的疑惑不无道理,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只有四个乐句、十八小节的没有任何华丽装饰手法的小曲而已,怎会放在复杂多变的《穿花蜂》之后呢?但换个角度考量一下,发现这样的安排还是颇具匠心的。因为这首小曲重点涉及了构成音乐的四大元素之一:音色。大家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绘画有色而声音是无色的,但我们在讲到对声音的感受时为什么会不自觉地用到了明亮、暗淡、光滑、滞涩等等富有视觉和触觉感受的词汇呢?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我们在倾听音乐时不知不觉把对视觉、触觉、味觉等等各种感受通过联想汇聚在一起,作用于内心,因而声音也有了色彩,也有了传情达意的特殊功效。如此看开,学会了创造丰富的声音色彩,调制丰富的音色颜料对一个演奏家的艺术表达将会带来无穷的能量。单一的色彩、毫无想象的音色是演奏者的大敌,它会使我们的艺术毫无生机。当然色彩不只一种,什么样的乐曲,什么样的风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声音选择,有关这个话题我将在以后的讲解中再次提到。

    《小黄鹂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内蒙民歌,曲调优美抒情,略带感伤,表达了漂泊的旅人如同孤苦无依的小黄鹂一样,带有淡淡的思念家园的酸楚心态。这首乐曲在声音的要求上,不宜太过明亮,这就要求我们能触弦时稍深一些,运力含蓄一点,拨弹片尽可能以正面触弦,力量也要适中,这样才能保证声音的质量,以达到《小黄鹂鸟》所要求的抒情、感伤的艺术效果。

    这个小曲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对气息的控制。气息通常指的是气口、呼吸、韵律等,其实也就是对乐节、乐句、乐段等的划分。生命是靠呼吸维持的,没有了呼吸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同样,音乐气息的调整,对音乐的完整表达也至关重要,自然贴切的艺术处理,离不开对句法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宏观和微观上对段落和章节上的划分。唯其如此,音乐才有生命,才能以合理而又自然的方式绵延向前。

    就这个作品来讲,它只有四个乐句:1~4、5~8、9~10,前三句全部是四小节为一句,只有第四句是六小节,带有总结和感叹的意味。明白了这个句法的划分,将会对理解和掌握这首古筝小品带来很大的帮助。

总页数:1   1    

上一篇:王中山“谈”筝—古筝教学笔记〈一级〉——《穿花蜂》   下一篇:王中山“谈”筝—古筝教学笔记〈一级〉——《十杯酒》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