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上滑音和下滑音的弹奏。第八小节中出现了三个上滑音和两个下滑音,这几个滑音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技术细节要求,按照一般的规律处理即可。不过,此处的几个滑音本音均是较低音。低音区域的弦较粗,张力较大,这样就给本来很普通的滑弦技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弹奏时,要特别加以注意,以求得高质量的弹奏效果,不能因为完成技巧比较费力而放宽对细节上的要求。对于一些年龄比较小的演奏者,如果实在没有足够的能力按要求完成,可以适当考虑利用G调定弦来演奏。利用G调定弦来演奏《渔舟唱晚》,在技巧上来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但是却提升了整体的音高。这样,在弹奏这一部分时,就不会再遇到筝弦张力过大的困难了。 四是变音下回滑颤音的弹奏。此处技法比较难掌握,但是韵味非常独特,可以看作是全曲相当重要的一个难点。演奏者不但需要有一定的弹奏基本功,还需要准确理解此处音的具体组成。从音的行进过程来看,是这样的:最开始是一个在3弦上利用按弦技巧得到的5音;然后上滑筝弦,直至升4音;到达升4音位后,左手不要停顿,继续下滑筝弦回到5音;最后将其停在5音上,施以颤弦。这样一系列的动作,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尤其是所弹奏的弦又在较低音区,所以具有很大难度。在练习的时候,应该分步骤完成。第一步要准确地将3音按到5音的音高;第二步再把从5音到升4音以及从升4音到5音的按弦上回滑弦处理好。由上滑筝弦到下滑筝弦的转换过程是连续的,不能出现停顿,而且音准一定要把握好,升4音不能处理得过低;第三步是保证按音5的音高,做到一次按弦准确到位;最后一步就是在保证5音的音高基础上进行颤弦,奏出标准规范的颤音。上述的一系列技巧动作,实际是将其放慢分解来叙述的。在实际演奏中,这一系列技术动作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浑然一体,奏出乐曲所要求的音乐效果,即变音下回滑颤音的音乐效果。对于基本功不是很好的演奏者来说,严格按照弹奏要领准确完成此处几乎是不可能的。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最开始按音5的音准控制不住,由于筝弦的张力比较大,此音往往偏低。第二,不能准确把握升4的音高,经常将音彻底放回到4音或者3音,导致演奏失去韵味。第三,不能将音重新定位在5音上,一般会偏低。此问题往往伴随第二个问题一起出现。第四,不能保证颤弦的准确实施。相对来说,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不大,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也不如前三个问题明显。 此小节的弹奏指法为:托托托托托托劈托托。 第一乐段第九小节和第十一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有以下一些。 一是音色、强弱的对比。从第九小节后两拍开始,要适当调整弹奏位置,应该稍*近前岳山一些来弹奏,以求奏出相对明亮一些的音乐效果。但也不要离前岳山太近,以避免“弹棉花”似的干瘪声音出现。从第十小节的第二拍开始进入“中弹”弹奏。要特别注意力度控制,第十小节前两拍要保证正常的力度或者稍大一些,后两拍力度要与前两拍形成对比,适当减弱。虽然都是中弹,但效果还是有所不同。第十小节后两拍相对前面还是要更加浑厚饱满一些。 二是花音的弹奏。第九小节出现的花音属于拍前装饰性下行花音,要依*拇指利用托的技法来完成。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花音的时值问题。花音都有一定的长度,要占用一定的弹奏时间。一般情况下,前倚音的时值常算在主音,也就是被装饰音的时值中,但这一点对于作为前倚音的花音不适用。装饰性花音有自己的占拍规律,它需要向前方相邻音符借用时值,多为前方相邻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8。此花音起音为高音5,止音为3。弹奏的时候还要注意花指弹奏要领,起音要轻,中间部分要连贯流畅,与后续主音的衔接要紧密,真正体现出从无到有的感觉,起到一个领起的作用。 三是上滑音和下滑音的接续弹奏。要注意弹奏要领,尤其要注意衔接,要自然连贯,不能有刀砍斧凿的痕迹。 四是两处颤音的弹奏。要注意颤弦力度和频率的掌握,弹奏出明显的颤音效果。在弹奏时还要注意与后面滑弦技巧的衔接。这两种技巧在同一根筝弦上先后进行,要防止它们互相产生负面影响。 五是上滑音的弹奏。一般说来,按照普通的下滑弦要领处理即可。如果更多地考虑到乐曲的意境,可以这样处理:适当增加起音和过渡音的时值,并缩短止音的时值。后面的1音几乎是在运动着的2音中间产生的。这样,前后的衔接就会显得更加紧密,并且会体现出一种流动感。 六是连续劈托的弹奏。要保证两种不同技巧产生的音具有一致性,防止出现明显的差距。另外,勾弦后面的部分应该适当渐强。 第九小节的弹奏指法为:勾托花勾托劈托托劈;第十小节的弹奏指法为:勾托托托托勾托托托托;第十一小节的弹奏指法为:勾托勾托劈托托劈。 第一乐段第十二小节至第十四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有以下一些。 一是颤音的弹奏。第十二小节中的颤音弹奏要掌握好力度和频率,音的变化一定要均匀,颤音效果应该明显,但音的变化幅度不需要太大。在适当的时候,要注意为后续的滑弦做准备。 二是上滑音和花音的快速接续弹奏。第十二小节出现的上滑音,前面是颤音,后面紧接着是花音,这三者在一起很容易产生相互的负面影响,从而破坏整体的艺术效果。此处是一个练习的重点。弹奏的时候,在左手下滑弦到位的同时,右手拇指开始根据乐谱的节拍规定起奏花音。花指的弹奏应该轻起慢托,花音的开始音不能影响前面滑音所带来的意境。此花音的起音为高音3,止音为1。初学此曲者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没有很好地控制住拇指的运动幅度,导致花指弹奏的幅度过大,这样就会很容易再次触碰刚刚完成滑弦的3音,产生杂音。或者出现这样的情况:花指按照起止音的要求弹奏,但是与后面的音相脱节,两者之间产生断档。如果在练习的时候出现这些情况,就要对花指速度加以控制。一般地说,花音应该起到一个承接和过渡的作用。以此处为例,花音后面的6音应该在花音结束的同时奏出,这样才会有一体的效果。 三是上回滑重颤音的弹奏。此音很有特色,对它的处理也非常重要,应该重点练习。此音可以分解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本音6;第二部分是从本音6开始向上进行到1,到达1的音高后再向下返回到6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过渡音;第三部分是回到本音6后在其基础上的重颤音。在这三部分里面,本音的时值较短,中间的过渡音和最后的重颤音相对较长,这一点需要演奏者加以注意。这三部分时值的近似比例为1:2.5:2。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绝对的,演奏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或者自己对乐曲的理解适当变化。在演奏此音时,左手的动作也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进行下滑弦,将6音滑到1音;然后再进行上滑弦,将1音滑回到6音;最后在本音6上进行重颤弦。也就是说,左手在完成了下回滑弦的弹奏任务后,紧接着退回到本音音位进行重颤弦的弹奏,整体上弹奏出上回滑重颤音的音乐效果。下回滑重颤弦是一种综合弹奏技巧,有一定难度,要认真进行练习。除了技术动作的规范之外,还要注意各部分时值的掌握。 第十二小节的弹奏指法为:勾托托托勾托托。 第十三小节和第十四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是两个八度抓颤音的弹奏。这里要注意拇指和中指抓弦力度的一致性。这里所说的一致,并不是指两个手指弹出的音在音强上完全相同,而是指这两个音应该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尤其要注意,在拇指所弹的音上还要施以颤弦。要想突出这个颤弦的效果,就要适当加强拇指的弹奏力度,以防止中指弹奏的音量过大影响整体效果。对于一般弹奏者来说,颤弦技巧按照弹奏要领来进行,颤出标准规范的颤音效果就可以了。但要想达到比较完美的境界,就不能做如此简单的要求。此处颤音的音高变化幅度相对于其他一般的颤音较小,基本是颤音音高变化的最低幅度。如果低于这个幅度,此颤弦就基本上成为揉弦。具体量化来判断,此处颤弦的音高变化应该在50音分左右,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半音。 二是花音的弹奏。此花音属于拍内花音,正常占用时值,要注意节奏的准确。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此花音与前面八度抓以及后面相邻勾的衔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后面勾弦的衔接程度,决定着此花音处理的成功与否。对于这个问题,前面有详细的讲解,可参照。此花音的起音为高音3,止音为2。 三是弹奏力度和触弦位置的掌握。第十四小节中的连续勾托弹奏要坚定有力,音质要高,力度的掌握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大,亦不可不足。随着勾托音音高的升高,力度也应该适当加大一些,同时弹奏位置向右适当移动,使音量在逐渐加大的同时音色也随之产生一定的变化,给人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当然,这种变化是很微妙的,并不要求听众能够一下就很明确地判断出前后的不同,否则就是很不成功的处理。这种变化,旨在使人产生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就像是缥缈的云雾后面的山峦。 第一乐段第十五小节至第十九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节奏的变化以及把握。第十五小节节拍有所变化,为四分之二拍。按照正常的节拍规律,应该是一强一弱,前强后弱。但这里比较特殊,处理手法和一般的强弱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当然,如果按照正常的强弱关系来演奏,也并无不可。但是要想更好地表现乐曲风格,就应该改变正常的规律性的处理方法。第一个5音的力度应该沿袭上一小节最后的5音,只是在弹奏位置上有一些变化,比起前一个5音来说更*近有效弦段的中点。后面的6音,力度要加强,而弹奏位置要重新回到稍*右面一点的位置。这样是为了保证进行滑弦时过渡音的清晰,以及为后面内容作一个铺垫。这是一种背离常规的处理方式,在演奏时经常会用到,因为美有时就体现在艺术性地背离常规。不过,一般演奏者还是要学习并且遵循这些一般规律,不要试图超越它们。只有在真正理解一般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才可以脱离这种规律的束缚,进行艺术的创作,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画虎不成反类犬。 二是强弱的对比。第十六小节和第十七小节内容基本相同,如果在音色、力度等方面完全一致就显得格外单调,失去了艺术的美感。第十六小节应该适当*近前岳山来弹奏,力度要稍大一些,以期待明亮的色彩以及鲜明的个性;第十七小节则必须中弹,同时弱化弹奏力度,目的是获得浑厚扎实,富有情感的声音。这样,两小节的对比就比较鲜明,好像是水面上光影无穷的变化,又好像是一阵阵微风轻拂,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初学者如果感觉到手部的稳定性不够,可以采取扎桩法来提供一个支点,这样比较容易保持稳定。 三是花音的弹奏。第十八小节中的花音,属于拍内拇指连托下行花音,起音为倍高音1,止音为6。除了要注意花音本身的技术要点以及与前后的衔接之外,还要注意花音起音的弹奏。这个起音1一定要若隐若现,如同一缕青烟飘过,然后再由弱到强引出花音的其他部分。要注意体会这个花音具有内收的感觉,不要将音完全放开。在节奏上,这个花音也有别于其他的花音,它的“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