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论文
 
古筝艺术教育应践履大艺术观--兼谈文化经典在古筝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点击数:2240    更新时间:2009/10/21 10:57:36    收藏此页

     古筝作为民族乐器中发展最快和最受欢迎的乐器,在令业界欣喜的同时又不得不令人心生忧虑。从大处来讲,古筝艺术到底怎样发展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从小处而言,大小林立的各种培训机构与场所的繁杂、教师素养与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在教学理念上的种种偏差与失误,都不得不令人担忧。在教育理念上,不仅仅是古筝艺术教育,当前整个艺术教育可以说都存在着一些误区与弊端。在当今实用主义、科学崇拜与工具理性的大环境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向实用性一边倒,大家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多元技能的学习和强化上,过多强调应试、考级、就业等硬件上,而对自身素养的建设、完善却不够关心,文化底蕴、人文关怀成为陌生的字眼。这种原本需要长期实践、慢慢积累而厚积薄发的教育出现严重的偏离,而且愈演愈烈。

  古筝艺术发展的迅速以及广受大众青睐引来众多人对这门艺术趋之若鹜,人们都想从这门艺术发财致富。现在从业古筝教育的老师不计其数,但是功利主义盛行,诚信与责任感匮乏成为典型的通病。古筝艺术教学中,教师与家长过于强调弹奏技术,而不注重学生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专业知识技巧或机械式训练,而忽视学生自身艺术修养、道德情操的培养;不少教师有时候还强行要求学生按照他的意图去弹奏,对每个学生不“因材施教”,基本都是“照本宣科”,结果学生们对同一首乐曲在弹奏的动作、乐曲的风格等等都“整齐一律”了,一些难得的个性表达也给无情抹杀了。这种教育将原本很风趣、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教育弄得干瘪、乏味起来,名不副实了。如此,相关的培训流水线化的服务使得古筝艺术沦为教师发财致富的重要项目与手段,成为众位家长艳羡、学生考级升学加分的制胜法宝,而古筝教育作为实现人生美育目标的途径,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更多的价值却被完全忽视了。

  古筝艺术教育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步入正轨。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家长与学生的观念需要重新厘定,树立一种大艺术观念并践履之。大艺术观需要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将眼光放长远,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大艺术观需要加强对中国文化经典的教育和研习,让弹琴技艺和个人文化修养齐头并进。大艺术观念就要去做一项与古筝艺术相关的文化,要当成一种文化的事业来做,而不能仅仅学习技巧那样简单与肤浅。大艺术观念需要我们着眼大局,要培养文化人,而不能唯技术是瞻。只注重技术的开发和训练,而不注重艺术、道德乃至文化方面的培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目前孩子们学琴大多带着功利目的,缺乏人文关怀。这多与家长教育的偏差观念有关。

  教师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应该放宽视野。有些教师唯恐自己的学生技术不精,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对弹奏技术的强化中,而对学生是否真的是被音乐所打动,是否真正领略了音乐的意图或者精神关心甚少。对技术的过于强调,转乎对相关文化的忽视,从而导致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学生们青睐现代曲的学习,而对传统曲的学习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双手能快速对位弹奏快速旋律成为衡量个人水平的至高砝码。但实际情况,在突出快速弹奏的同时,往往出来的仅仅是强烈的音响效果,而并不能让人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意味。失却音乐的韵味多是因忽视传统乐曲的学习,左手做韵的技巧得不到加强和锻炼所致。

  人类获得美感教育最重要的两门科目是——音乐与美术。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的鉴赏都可以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有趣,更有意义。而直接参与进音乐、美术等科目的学习,比如歌唱、乐器的学习,绘画、雕刻的学习等等,这种效果会更加明显。它不必按照某种程式化的教法来教,教师在教学方面完全可以大展手脚,通过音乐或者其他艺术科目来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情操、精神境界。现在不管是教师也好,家长也好,似乎对孩子们的技术水平很看重,机械地认为技术是衡量水平的至高目标。尤其是家长方面,他们的理念进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家长在给孩子们报兴趣班或者相关艺术培训时,对某段时间能达倒什么水平很关心。一些老师为了留住学生,增多生源,只好将进度提快,以尽力讨好对艺术知之甚少的家长。这样每节课都是新课,对学生能掌握多少、是否理解了作品的含义却置之不理。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教给学生们的只是“弱水三千”中的一瓢,或者说孩子们只学到了某个作品的形,而对这个作品的领悟、感触几乎很少。这是一种机械、呆板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缺乏知识养分和教学弹性的教学方式。艺术作品在这样的教育中往往失去很多有营养的成分。教学过程本身也少了一些艺术的情趣。

  被称为“东方钢琴”的古筝如今已是逾百万人在学习,还有很多潜在的学习者、爱好者。那么古筝艺术教育完全可以成为实现全民素质教育的手段或者途径。在这里我们需要重申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与它的目标。素质教育并非单单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的教育,而是着重解决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个人智慧与心灵的教育。音乐的教育可以开启一个人的智慧,让人们思维变得开阔和敏捷。参与乐器的学习除了锻炼自己的全身各部位,协调机体功能之外,还可以推迟大脑衰老,增强人们的记忆,最终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放长远,而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琴考级、比赛这些相对实际的字眼上了。我们的古筝艺术教育应该提供一种以音乐为载体的人文素养教育,并非专业性的知识培养。要通过这样一种美育手段,来开拓人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艺术的教育要注重音乐的美对人心灵净化、抚慰的作用。要把艺术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通过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教育来实现。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作为教育者应该致力于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音乐自人类有史以来就是人类精神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音乐的陶冶下使自己心平气和的同时,还可以“移风易俗”,起到安顺民心的作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更多地需要心灵世界的根基,而音乐正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古筝艺术的教育应该大艺术观念,正如我们的语文教育强调大语文观念。要将人文的教育纳入到古筝艺术教育中来,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帮助他们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

  研习文化经典是人们获得智慧和完善自身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对相关文化的教导进行兴趣的引导和素质的内化。我们还需要通过文化经典的讲述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纳入到学生的教导中来。那么,文化经典指的是什么呢?所谓经典,是那些经过历史的筛选而积淀来的,受得住历史的考验而广为人认同的,是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过积极影响的论述或著作。文化经典的意义是怎样的呢?对我们古筝的教学有什么样的帮助呢?文化经典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塑造美好的灵魂,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身的境界和层次。这是纯粹获得弹琴的技术所得不到的,这对帮助孩子寻找好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高尚的人格与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是文化经典。可从中学到一中恭敬学琴和做人的态度,谦恭知礼。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周延甲先生有一句座右铭,“学而时习之,教而时学之”。“学而时习之”是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句子,这对我们学生主动温习的教导是不可多得的名言警句。而“教而时学之”则是沿袭经典的拓展,也是当今教师作为师者所理应坚守的准则。艺无止境,身为教师的同时,我们还不应忘记我们又是学生。从这些也足以见得老一辈演奏家为艺处学的态度。世事变迁,人心不古。人们一个个都奔忙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中,老祖宗留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智慧、那些让人知礼知节的文化全抛之脑后了。这是可悲又可怕的。

  琴学是文化经典。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古琴文化,来反观我们古筝艺术的发展。通过饱览琴文化经典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深层次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也帮助我们自身音乐理论修养的建设。客家人杨始德先生曾给笔者题字,讲到“要弹好古筝神韵,必须有理论基础”。理论并非空话,我们要讲理论用于弹奏的实践当中,而理论的涉猎和积累就需要我们包揽专业的书籍,从中捕获营养。琴相通,阅读琴学文化丛书可以让我们充实饱满,鉴赏力与悟性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诗词是文化经典。研读经典诗词可以让学生感触人文意境,可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深入体验,让他们视野和思维更为开阔,建构一个更为开阔、丰富的情商世界。诗词中蕴含的是一种微妙的智慧,寥寥几个字,包含的却是人生宇宙的一切。意境之深,况味之浓,让人们回味不尽。熟读经典诗词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精彩,锦上添花。而通过诗词意境的深入体验可以让我们的情感丰富,而情商的发达又可以让人变得细腻,可以让我们音乐的表达瞬间动彻人心。

  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都可以拿来用于我们的古筝艺术教育。一个人要是想在艺术上有所作为,他必定要懂文化,知礼节,而现在教育缺乏的恰好是这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输入传统文化的精髓,那将是古筝艺术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福音。因为通过这些经典的教育是在为我们的古筝艺术奠定良好的根基,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弹的能工巧匠而已。教师与家长要鼓励学生们要完善自身文化素质的储备和修养,不做“技术的巨人,艺术的矮子”。

  除了文化经典的研习,我们还要掌握中国古筝文化。“一种艺术的独特的美植根于产生它的文化之中,文化是活的、具有无限生命力和生发力的根,艺术只是她所孕育的一朵艳丽的花朵。”艺术离不开它生长的土壤。古筝艺术也一样。音乐艺术总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抛却了其产生的土壤来谈音乐难免走进形而上的误区,或许在音乐的形式上我们很明了,但是不一定能参透音乐中所蕴含的东西比如作品的内在精神,以致在表达上入味。中国古筝艺术精彩纷呈,有多个流派。它们都扎根生长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与当地的人文、风俗等紧密相连。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去接触和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在音乐的表达上胜任。否则就很容易讲不通派别的风格、味道混为一谈。

  古筝艺术的教育、学习是丰富个人生活、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教师、家长与学生都应该以一种“大艺术观念”来对待之。要把它视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而不能单纯视为一门技术进行研习。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并不在一时体现出来。近处讲对个人的身心发展有益,远处来讲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益。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乐器的学习学到考出最高级别也就完了,把最高级别视为至高的目标。那么,是不是最高级就代表一流的水平?或者说我们的学生对古筝文化了如指掌了呢?不是的,有些学生即便是过了最高级别的考试,也并非真正能了解中国的艺术文化。另外一点,难道学到最高级别就等于我们的学生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不是的。这实际上又是艺术教育中的误区,也是狭隘的观念。目的的过于明确致使学生们在达到目标之后就麻木了,对于再怎么往下走就不知所措了。人的一生,可谓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艺术的教育也一样,教师和家长们应该在艺术的教育上放长线,要让艺术的魅力时刻在孩子的身上焕发,要让艺术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应该是一生的兴趣。孩子心灵世界的培养需要家长与老师之间共同的培养,通过联合培养,帮助孩子们消解来自外部的浮躁与喧哗,固守和践履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的道理,又让他们在美好的艺术天地里自得其乐。

总页数:1   1    

上一篇:筝乐表现的本质考察及审美细节把握   下一篇: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