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资讯
 
全国90%的音板取材于兰考 泡桐树上跳跃的音符
    点击数:1403    更新时间:2011/11/9 18:34:36    收藏此页

    深秋时节,河南兰考的天气依然暖洋洋的,田间的麦苗已经显绿,田间地头的泡桐树依然是枝繁叶茂。刚刚忙完秋收、秋耕、秋种的村民们,又走进了制造民族乐器的车间。

  10月31日,记者来到有“民族乐器之乡”之称的河南省兰考县,这里曾是焦裕禄工作、生活的地方。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这里的棵棵泡桐树传承的不仅仅是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也是当地百姓致富的依托。

  走在兰考县,不论在田间地头,在道路两侧,还是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都能看到泡桐树的身影。种植泡桐已经成为该县百姓的一种习惯,家家户户都种泡桐树。泡桐不是什么名贵树种,但在兰考县百姓心中却是“宝”。因为泡桐树种下的是一笔财富,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用于制作音板的泡桐树板正在晾晒

用于制作音板的泡桐树板正在晾晒

  提起这里的泡桐树,当地百姓都有一种自豪感:这里的泡桐树制造出来的乐器“音板”发音准、音色优美,被广泛应用于古筝、琵琶、二胡、扬琴、柳琴等20多种民族乐器的制作,上海、扬州等大民族乐器厂纷纷来兰考进货。提起这里的泡桐树,百姓都有一种感激:感激焦裕禄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兰考县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

  兰考县民族乐器制造主要集中在该县堌阳镇。代胜民是该镇一家民族乐器的老板,对泡桐和民族乐器有特殊的感情,从泡桐的栽种、泡桐的选材、乐器的制造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代胜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兰考的泡桐比较特殊,百姓把这里的泡桐称为“会呼吸的树”。泡桐树在这里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兰考县介于南方的潮湿和北方的干燥交界地带,利于泡桐生长;兰考处于黄河故道,沙地长出的泡桐木质疏松、透气、透音;焦裕禄给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身患癌症的焦裕禄顶着风沙,忍着肝痛,带领群众把泡桐树栽在了黄沙和盐碱地上,击退了风沙,制服了盐碱。

  依据透气、透音的泡桐树,当地的乐器制作成为一项火红的产业。工人冯凤礼,在代胜民的厂里制作乐器近10年了。在这里,他不仅仅收获了财富,每月能拿到几千元的工资,还在厂里收获了幸福,结识了现在的妻子。

 

工人制作加工古筝

工人制作加工古筝

  堌阳镇徐场村是有名的“乐器村”。该村的徐顺海说,村里有30余家民族乐器及配件生产厂,几乎整个村都在参与民族乐器的生产。徐顺海是村里制造乐器起步较早的,每年有3000台古筝等乐器出厂,年获利上百万元,许多村民靠制造乐器致富了。

  70岁的魏善明是兰考县城关镇老朱庄村人,提起种泡桐似乎有道不完的话。魏善明说,兰考县的群众,家家户户都种泡桐。他种泡桐树已经几十年了,每年都要种,虽然现在不需要防风固沙,但能给家庭带来收入。他指着当年焦裕禄种下的那棵“焦桐”说:“我们感谢焦裕禄,他给群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魏善明的田地里记者看到,一颗颗泡桐已经成材,兴奋的魏善明拉着妻子的手在泡桐树林里迈起了方步。

  堌阳镇镇长李怀彬介绍,堌阳镇有自主品牌的民族乐器企业32家,年产值3.7亿元,是兰考县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音板”占据全国市场的95%。为了发展这项产业,当地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扶持措施。

  “在兰考,泡桐树在这里深深扎根,艰苦创业、知难而进的精神也在这里弘扬。”在兰考县,提起泡桐,许多人都会知道关于泡桐的故事,许多人也在为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而奔走。

  泡桐,是兰考县发展史上得的符号,曾经筑起了防风固沙的屏障,而今又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民族乐器发展的支柱,百姓致富的依托。

总页数:1   1    

上一篇:“音乐达人”年过古稀 每晚弹古筝与众同乐   下一篇:七旬乐师林贤友:一架古筝伴一生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