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省文联和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在友好会馆拉开帷幕。半数选手参加了首日的角逐。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王慧芬;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培隽;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大型活动办公室主任韩新安到场观看了比赛。
比 赛 一人两筝,古曲新韵
为了迎接比赛,昨天,友好会馆的舞台焕然一新,为符合古筝比赛的氛围,舞台缩小了一部分,并在两侧张贴上古色古香的古画。
上午8点30分,比赛正式开始。比赛的规则是选手在大会指定的规定曲目中,自选出两首进行演奏,要求一首古曲,一首新韵。
第一个登台表演的选手是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乔鹏飞,他参赛的两首曲目分别为《四段锦》、《林泉》,这位帅气的小伙子在舞台上挥洒自如,悠扬的筝声如同流水一般在手下流淌而出,荡漾在赛场的空间里。
两曲奏罢,走下赛场的乔鹏飞却说自己的发挥并不理想。“我的最佳状态在晚上,刚才没有完全放开。”小伙子懊恼道,“而且抽到了第一个上台,比较紧张。”乔鹏飞说,他之前参加过很多古筝比赛,“金钟奖”还是第一次,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一个奖项。
接下来,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复赛选手们接连上台比赛,他们大都盛装亮相,和古朴典雅的古筝相映成趣。每位选手都准备了两台古筝,根据乐曲的不同,一曲一筝。在别的选手比赛时,其他的选手或坐在台下仔细聆听,或手抚筝弦紧张练习。
吴 昊 曲终弦断,有惊无险
扬州选手吴昊昨天的签号是23号,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出场。一身亮橙色的晚礼服,显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气质。只见她调整好坐姿,深呼吸一口气,手指一落在筝弦上,就滑落出一串流畅的音符。
吴昊昨天参赛的曲目分别是《将军令》和《箜篌引》。《将军令》乐曲表现出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各种神态在她的指尖弹奏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箜篌引》同样节奏明快,含有一种隐隐的肃杀之气。就在吴昊尽情演奏完的那一瞬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伴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迸出,古筝的2号弦忽然断了。好在整首曲目演奏完毕,这个突发状况并没有影响她的发挥。
走到后台的吴昊显然没有受到断弦的影响,她略带兴奋地说,“刚才弹得很爽!”她说,第一首曲子弹得有些紧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到了第二首时,自己完全沉浸进去了,基本上发挥出了自己的最佳水平。当记者问她,如果在弹奏到半途时断弦怎么办?吴昊微笑着说,那肯定还是要继续弹下去的。
评 委
进步飞速,尚需韵味
观看了一天的比赛,评委王中山感叹,现在古筝发展速度实在太快,选手们的水平比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技巧都很完美,但是在艺术表现力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中山说,能够参赛的选手几乎都是后起之秀,大家的技巧的确是炉火纯青。但是古筝的魅力还在于韵味上,毕竟这是一种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乐器,其中蕴含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味道。古筝可以创新,但是创新时一定不能忘了音乐中那种感人的力量。
同时,他也指出,很多选手是第一次参加这样高规格的比赛,许多选手都表现得很紧张,他希望今天参加复赛的另外一半选手能够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记者 王鑫
王中山古筝独奏音乐会昨晚上演
一场顶级的古筝盛宴
昨晚,作为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暨扬州古筝艺术节的活动之一,《广陵秋月——“弘扬之夜”王中山古筝独奏音乐会》在大剧院上演,古筝名家王中山用他那登峰造极的古筝技法,带领着听众们神游古筝世界。特别是当他的古筝和西方交响乐团完美融合在一起时,更让听众们领略到中西方音乐的无穷魅力。
婉 转
筝弦中流淌出月下扬州
王中山一直说,扬州是他的艺术第二故乡。因为正是在扬州,他的古筝开始为人熟知。昨天音乐会的开场曲目,就是一首散发着浓浓乡情的《乡韵》。这首古筝曲以陕西地方音乐为素材,配合着钢琴的柔美,中西两种乐器的交融,表达着游子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酒狂》是一首由古琴曲改编而成的古筝曲调,相传是阮籍酒醉所作。此曲不着重在表面狂态的表现,而是通过描绘混沌、蒙 的情态,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听来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特别是王中山中途击琴和曲罢抚琴而睡的设计,令人叫绝。
一首《广陵秋月》婉转柔美,王中山的指尖仿佛都萦绕着一道道月光,配合着如水的乐声,让听众们如痴如醉。在乐曲的高潮部分,王中山即兴吟起了那句千古绝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古诗、古曲、古筝,还原了一个古色古香的月下扬州。
雄 浑
筝鼓合鸣演绎大漠风情
曲风一转,又从明月名城来到孤烟大漠。一首激情澎湃的《殇》,洋溢着浓厚的西域风情,一幅荒凉悲壮的画面在筝音中徐徐展开。漫天的黄沙掩埋了青草和岁月,只剩下楼兰女子窈窕的背影,步步为殇。
《夜深沉》本是京剧曲牌,在大鼓和古筝的对话中,再现了西楚霸王的悲歌。一声重过一声的鼓声,仿佛是帐外的铁马金戈;缠绵轻柔的筝声,似乎是帐内虞姬的醉酒低吟。
一首大气磅礴的《黄河魂》,雄浑、宽厚、广阔……古筝的乐声达到最高点时戛然而止,交响乐团的乐声顺势衔接。随后,古筝乐声再以一种低回的状态切入,听众在庞大的西洋乐声中,还能清晰地感受到古筝的那股韧音。
一首《望秦川》,饱含着王中山对故去恩师的怀念。这首古筝乐曲从陕西梆子乐演变而来,每个乐符都表达着黄土高坡的悲怆和高亢。而在取材于《满江红》的《临安遗恨》中,王中山那强有力的和弦与大幅度的刮奏相结合,让听众们如临其境,最后一声长长的滑音,仿佛是一声长叹,寄托着对英雄的哀思。
评 点
“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全部乐曲演奏结束后,王中山再次加演了《打虎上山》和《汉江韵》两首。他那出神入化的演奏,让全场的听众们都起立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和他高超的演奏技巧一样,多次来到扬州演奏的王中山,有着一种“家乡人”的亲切。他不时说出一些风趣幽默的话语,来激活场内的气氛,“我要用尽最后一口气,为大家好好演奏。”在“家乡人”面前,他不遗余力,而又轻松自如。
昨晚的听众是有福份的,他们共同欣赏到的,是国内最顶级的一场古筝盛宴。扬州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戈弘说,王中山的演奏充满激情,“强而不爆,弱而不虚”,已经达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在国内,已经无人能出其右。记者王鑫
从习筝者不足千人,到成为中国民乐的领头羊。23年前在扬州举行的交流会为中国古筝的飞跃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扬州便与“金钟”缘定终身——
“金钟奖”古筝比赛
的“回家”路
随着“金钟奖”古筝比赛永久落户扬州,让扬州又增添了一张分量极重的名片,是对扬州作为“古筝之乡”的最大肯定。扬州与“金钟”,缘分在23年前就注定。而在其中牵线搭桥的,正是回荡在中华大地上2000多年的悠悠筝声。
23年前的“星星之火”
“金钟奖”古筝比赛永久落户扬州,过程似乎比想象的更快些。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祁淑惠介绍,去年8月,徐沛东来到扬州参加第六届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时,扬州方面就提出了申办“金钟奖”的愿望,很快得到中音协的批准,今年5月签署合约,并进入筹备阶段。从当初申请到现今开幕,不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这样的水到渠成,还是源自23年前在扬州点燃的星星之火。
扬州古筝协会副会长张弓至今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他接触古筝的时候,扬州还没有多少人认识古筝,也没有一家古筝生产厂家。他所弹的筝,还是产于日本。他开始独自在扬州收徒教学,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4年,他和戈弘等人开始策划举办一届全国范围内的古筝学术交流会。
“1986年第一届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开幕时,全国弹筝的不过千人。”张弓说道。南北筝家云集扬州,看到扬州的古筝教学已成气候,回去后,纷纷兴办起了古筝教学。到了现在,全国的习筝人数已经超过200万,超过二胡和琵琶,成为中国民乐的领头羊。而这样的燎原之势,正是从23年前扬州的星星之火蔓延开来的。“中国古筝普及的起步,是从扬州开始的。”这是古筝业内公认的一段历史。
南北筝家的“朝圣之地”
张弓说,那届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普及了古筝,还在于让全国各地的筝家们都能聚集到一起,使得古筝艺术拥有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他回忆道,1986年,一个很瘦小的男孩,用当时极为罕见的“快速指序”演奏《打虎上山》,这种新鲜的指法让他很感兴趣,并推荐给了各路筝家。从此,这种全新的演奏得到了多方重视,并得到了推广。这个小男孩名叫王中山,23年后再来扬州,他的身份是“金钟奖”专业评委。
从1986年至2008年,扬州每隔几年,就会举办一届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扬州,已经成为南北筝家们心目中的朝圣之地。扬州古筝产业也迅猛发展,年产量20万台以上,“扬州筝”誉满海内外。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古筝,有古筝的地方就有“扬州筝”。这些,都是“金钟奖”选择扬州的重要因素。
2009年,是“金钟奖”开设古筝比赛的第三届。可以说,在今年,“金钟奖”古筝比赛终于“回家”了。
扬州筝家提升自我的良机
扬州古筝协会副会长沈业民说,“金钟奖”古筝比赛这次“回家”,是为扬州的古筝文化锦上添花,无论是古筝教学,还是古筝产业,都是一次提升自我的良机。
扬州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戈弘见证着扬州古筝的发展,他说,在扬州每年的音乐考级中,古筝类的报考人数是最多的。可以说,目前扬州的古筝教学普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从中出现拔尖的选手并不多见。“金钟奖”古筝比赛已经举办了三届,才有一名扬州籍选手进入复赛,而她还是在外地学筝的。通过“金钟奖”比赛来看,能够通过预赛进入复赛的,大多是学院派,拥有着非常娴熟的弹奏技巧。如今,扬州急需培养尖端人才,是时候创办全国性的古筝学校了。“金钟奖”的评委和选手,正是扬州习筝者们最好的榜样。
扬州雅韵琴筝有限公司每年生产2万台古筝,省内第一,全国第二。董事长刘永发说,“金钟奖”落户扬州,让国内名家和选手们都能接触到扬州古筝,这对古筝企业来说,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机会。
王中山
出生于河南南阳,蒙古族,曾得到十多位民间筝家的指导,后师从古筝艺术家赵曼琴先生。1986年,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他开拓性地运用了轮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义甲的形式演奏了《打虎上山》及《井冈山上太阳红》等筝曲,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令古筝面貌一新。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后,师从古筝教育家李婉芬教授。曾获“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古筝第一名。
王中山现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他的艺术生平现已选入《国乐精粹》、《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著名筝家周望12日走进扬州艺校
讲座提供30张免费门票
作为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暨扬州古筝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望将于12日走进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艺韵讲堂,畅谈《中国古筝艺术精品赏析与演奏》。
这次讲座由扬州艺校和雅韵琴筝有限公司承办,为了满足扬州广大学筝者的需求,讲座提供了30张免费门票,市民可于明日前往扬州艺校传达室领取,送完即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