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王中山资料
 
中山“谈”筝——古筝教学笔记
    点击数:5559    更新时间:2010/12/21 18:31:00    收藏此页

,指力和臂力的协调配合,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十、《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流传甚广的一首叙事长歌。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名。作品以史实般的笔触描写了清末嘎达梅林的传奇人生,歌颂他领导蒙古人民摆脱封建王爷压迫,走向新生的崇高品格。原歌词有五百多段,上下句结构,五声羽调式。乐曲有着宽广博大的气势,深沉而又庄重。改编成曲后全曲只有两个段落,二十二个小节,四个长句,但却极具张力,似乎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为演奏中的艺术表现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前十小节为第一段落,以缓慢的四分音符为主,音乐沉稳而内敛,右手以八度“大撮”奏出庄重肃穆的主题,纯净而又谐和。第一句旋律呈盘旋上升的趋势,尤如人们内心涌起的无限爱戴和崇敬之情。在高点稍做停留后,第二句又平稳舒缓地旋转而下,仿佛直指心底,表达了蒙古人如草原般宽阔的胸怀和对英雄由衷的赞叹。第三行是第二段落的开始,它与第一段的最大不同主要体现在节奏的变化上,变疏为密,变松为紧;在旋律1上,把同时出现的缓慢的八度和声音程变奏成先后出现的密集的八度旋律音程;在古筝技法上,变大撮为勾托,使声音出现明显的色彩变化。

  基于古筝有着特殊的音响结构,它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件十分敏感细致的弹奏乐器,因此希望大家在日后的学习中也学会“倾听”古筝,而不仅仅是“弹奏”古筝,这样才能使你的古筝真正与你“同呼吸,共命运”。

十一、《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西域被扣十九年,矢志不移,心向汉朝的爱国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根据学堂乐歌改编的《苏武牧羊》这首古筝曲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原歌产生于民国初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泛流传。改编为曲后,突出了乐曲曲调流畅,具有纯朴的民歌风格的特点。音乐运用调式转换,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古筝正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更加彰显了调式上这一特点,形象地歌颂了苏武“留胡节不辱”的崇高气节。

   此曲突出一个“情”字,是对祖国的忠爱之情,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对敌人的愤恨之情。在情感的刻度表上,这首作品是我们目前接触到的性格最鲜明、情感最浓厚的曲之一。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D宫调的下属音(也即本曲的4音)在本曲里的大量使用,给人造成了很大的情感冲击使然。

  大家都知道,古筝传统五声音阶序列里是没有4、7两个所谓的偏音的,一般都由左手压按求得,这正是古筝的魅力所在。因为已经排列出的五声性音阶(即12356),在做韵时已经受到限制,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这些音做韵时只能向上方音移位,而不象4、7这两个“偏音”,既可向上也可向下,有很大的移动空间,因此情感张力极大,被称为古筝的“特色音”和“二变之音”。可以说,这两个在传统五声音阶里本不存在的“隐藏音”,恰恰是古筝音乐大餐里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对这两个音适度勾兑既可让我们品尝到河南派、山东派、客家派、潮州派音乐盛宴。

  试想一下,我们用A徵调来演奏这首作品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了下属音,没有了按颤的发挥余地,我们是不是觉得音乐一下子平淡了许多?缺少了应有的感染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下属音(即4音)不只是简单求得即可,而需施以重颤和考究的处理才行。不然我们即使和谱面的要求毫无二致,但绝不可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山“谈”——古筝教学笔记

总页数:3   1  2  3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资讯了   下一篇:中山“谈”筝——古筝教学笔记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