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美文
 
筝文合一,必成大器
    点击数:5487    更新时间:2010/1/6 22:20:48    收藏此页

前记:认识小慈是她刚到东方广播民族乐团没多久的一天,碰到左翼伟团长,他告诉我团里来了几位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手”,那晚,我和小兹等几位在复兴路上一起吃火锅,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那天她主动提出AA制,这样直率地、也毫无我在旁边的顾虑的这件事让我特别有好感,说明她是个率直、天真的女孩。
我很感谢她,因为是她让我认识了古筝:那天,我倚坐着听她一曲接着一曲的演奏。没想到,在这短短的几小时中,我竟会被她的演奏倾倒。在这二十一根弦的音响世界中,我仿佛发现了一个新的音乐天地:一曲《高山流水》弹得优雅秀美,玲珑剔透;一曲《寒鸦戏水》,隽逸清雅,把我带入早春万籁俱寂的境地;一曲《林冲夜奔》更有万丈狂飚从天落,巨澜奔腾不复回,不得不使我在冥冥之中仿佛见到一个无所畏惧、奋力搏击的勇士在向我走过来…还有《汉江韵》、《广陵散》…丄随着她的十指纤纤巧灵,乐声、声如行云流水,罗小慈-古筝、音乐-罗小慈,不断在我的脑中交织、重合,多年以后,她还能记得是我首先撰文介绍了她。)
问:刚刚从录音棚出来,能否告诉我录什么东西呢?
答:录香港龙音公司应约的我的个人独奏作品专辑,也是6月份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独奏音乐会的同步宣传。
问:这几年你的事业可谓“蒸蒸日上”,有媒体称你为“中国民族音乐领域,正在上升的一颗具有大家风范的璀璨新星”,那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目前的艺术水准?
答:对于一个古筝演奏员来说,我觉得艺术水准不该是我自己来评判,而该是由听众、观众来评定,这也可以说是最客观的评价。就我个人来说,艺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问:我知道你父亲是搞工艺美术的、你母亲是个文艺积极分子,但怎么会选择古筝这一乐器作为你的专业呢?
答:其实我从小是先学书法的,如同现在诸多孩子学乐器、学画画,没有多少是自己的选择。当时泰兴黄桥乐器厂做了一架古筝,我爸很喜欢,就把它买了回来,看着教材,自己就开始教我了。当然,“业余总是业余”,后来就到南京艺术学院跟随邓婕老师、阎爱华老师学了几年,她们看我还挺有悟性的,就建议我考上海音乐学院或南京艺术学院,小学毕业后我两边都去考了,而且成绩也不错,权衡再三,选择了上海音乐学院,先是进入附中,然后读大学。(泰州出了个伟大的艺术家梅兰芳,于是,清秀与灵慧往往使人想到泰州的女孩。8岁那年,罗小慈以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技惊江苏乐坛;两年后,又在文化部ART杯赛青少年古筝比赛上为江苏民族乐器争了光,获得少年组第二名;10岁,随江苏书画代表团去日本名谷屋展览书法作品:“附中”时代,又在全国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中获第三名)
问:你的书法作品还在10岁时就送往日本进行文化交流,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在思忖,如果你今天一直在从事书画创作,恐怕成绩也会突出,或者换句话来说,不比从事专业音乐工作差呀?
答:我想艺术是相通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我并没有完全丢掉我的书画创作,有时练琴累了,换一种休息方式,练练字画,就象有些人上班累了,下班泡泡吧、休闲一番,我只是另外一种方法玩。当然,总还有主次之分,毕竟现在以古筝为业了。
问:你把书画看成是休闲的一种方式,其实书画中也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答:没错,记得熊秉明先生称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核心乃通人心,因为“书法是人的的心画”(林散之),因为“书法是反朴归真的第一境”(李叔同)。东坡先生还说过:“诗不求工,字不求夺,天真烂漫是吾师”。作家张长弓曾作诗道:“心入自由境,笔探自由门。”书法的真谛,也许就在“天真”与“自由”。
(罗小慈“玩”书画还玩出个把名堂呢,1999年,亚洲广告节在香港举办,她还和香港电台合作当场作画表演;2000年,上海商城音乐厅她首演了.乐.诗《陆游与唐宛》,将古筝演奏现场书法、诗词吟诵,交响合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在中国民乐界开创先河;2001年,应邀在首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举办《罗小慈独奏音乐会暨书画展》。)
问:琴棋书画都“玩”出个名堂真不多,这多少得益于家庭教育吧?
答:家庭教育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外公是教授古诗词的,总之,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耳濡目染文学、艺术,在这种环境里成长,很容易与艺术有染、有感情。
(据说达.芬奇在创作他那著名的名画《蒙娜.丽莎》时,邀请了古奥孔达夫人作模特儿,可是古奥孔达夫人不久前丧婴留下的悲戚阵阵袭心,一直无法使画家满意入画。后来,达.芬奇想了一个办法,当他作画时,他请来的乐师就在旁边奏乐,这样音乐终于使模特儿忘却了一却悲哀,流露出纯真的人世间最美好的薇笑,蕴含着对新时代生活的喜悦和信心。无独有偶,俄罗斯画家列维坦在创作名画《墓地上空》时,也坚持要他的女学生在边上为他弹奏贝多芬的曲子,特别是《英雄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否则他觉得简直无法将画作成。音乐是时间的听觉的艺术,绘画则是空间的、视觉的艺术,二者完全不同,何以能相互影响?作曲家可以从绘画中得到形象的启示,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取材于亡友、画家加尔特曼的作品,这容易理解;音乐对绘画的帮助看来比较“玄乎”,但确是真实的,因为画家不仅要在画面上完成他对形、色的构想,更要借以表达画家的感情,正是在这一点上,画家与音乐家是相通的,音乐也完全具备给画家以艺术感染的能力。)
问:我们继续说说中国的书法与音乐的关系吧,有人比喻书法艺术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五线谱,”此话你有何理解呢?
答:中国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的艺术。有了文字也就有了音乐。说它们是兄弟姐妹艺术,这是因为书法具有音乐的刚柔美、节奏美、情感美、健身美及梦幻美。因此,书法艺术被人们称为“无声的音乐,纸上的五线谱”。
问:观其众多书法大家,窥一斑见全貌,确具有其音乐的刚柔美和节奏美之韵味啊。
答:这是因为书法由于它的色彩极为简单-墨色的墨和白色的宣纸,而且黑白反差较大。因此书法必须依靠线条千变万化,才能获得艺术的魅力。也就是靠点线的粗细、断续、干湿,字的结构如大小,宽窄,行斜体正的变化来反映作者的审美情趣。要以有限的点画而致无穷的变化,就要借助音乐的节奏才能获得,一幅好的书法必须具备线条的轻重、长短、干湿的变化,使态体布白,合乎韵律,既有美的旋律,使点线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也就有了音乐的节奏感,有了音符的高中低,有了旋律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粗重,湿润有如音乐的铿锵之美,恰似黄河奔腾,有一种无形的外力推促您,使人感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反之,线条的轻细干燥,有如音乐的柔和之美,就象苏州的评弹,嫦娥起舞、花好月圆、情侣漫步、涓涓流淌的感觉。线条的长短,就如音符节拍,时而急促有力,时而迅缓细流,使节奏感更极明显。对此徐悲鸿先生有如此评价:“一幅好的书法,节奏感要强,宛如音乐之美,金石铿锵之硬也.”
问:那书法具有音乐的情感美、梦幻美和健身美你又如何看的?
答:就我个人理解是,首先,书法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情的洒脱。好的音乐能表现人的情感,同样好的书法作品也能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也就是说,书法能表现出人在写字时的感情。当人们在愤怒时,写出来的书法作品,线如纲绳之硬,点如坠石之猛,有一种怒潮的感觉。当书者遇到喜事时,喜悦心情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纸上。此时,用笔急速,如万马奔腾、狂风暴雨、大海咆哮、如音乐的激情高吭,达到一种“狂潮”。当书者悠哉悠哉时,写出来的字就会线条布白均合、弯曲柔长、章法错落有致,大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梦幻美好末来的感觉,颇有让人轻快舒适,宛若宫廷乐曲之美。当书写者愁哀、思念时,忧伤伴随喜怒哀乐的回忆心情,写出来的字便笔画如泪,丢添字句,随意涂写,章法自然摆布。总之,书法艺术如音乐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的心情。至于书法有音乐“健身美”之意,那就是人们在兴奋时,随着音乐唱起歌,以抒胸中喉顶之气,在生气、悲哀时唱几句,能发泄心中郁气,使身心得到净化而康健。同样书法亦有此道,《心术篇》记载:“书者,抒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现在人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就是说明气场在人身上的重要位置,清朝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写道:“作书(指写书法)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堂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侯,又觉灵心焕发。”实践证明,我们在写字时,尤其是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时,要求万念俱消,绝虑凝神,把一切繁杂与琐屑均抛开,不去想,不去做,大脑进入了意识域状态,这样,脑际美的信息,通过气力送于毫端,倾注于底,这时丹田之气就如宫廷音乐的音符一样传于全身,打通脉络,促使血液循环,达到强健力体,消除疾病之目的。当一幅作品完成后自我欣赏时,身心从一种宁静的气功状态转为活跃状态,如音乐从低音转入中音。心灵彻底净化,心胸亦开阔,美的意境随之得到实现。如有志同道合者同之观赏,得到赞赏后心情更会活跃,宛如音乐的中音跳跃到高音,笑逐伴随着喜悦,使心身达到美的顶峰,心脏跳动频率也会增加,血液循环加速到旋律健体,美音心灵之目的。
问:听你这番话让我对书法与音乐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谢谢你!那么,回过头来我再问你,在你成功演出的背后,你认为技艺娴熟与灵感凸现哪一个更重要?
答:我想缺一不可!因为演奏的人一开始是“有琴有谱”,然后是“有琴没谱”,到最后是“没琴没谱”,这可以说是三个境界吧。娴熟的技巧是基础,是最基本的,因为要表达音乐的起伏、快慢等等,这些都要靠技术来表达,一个人很有乐感,但手上抓不到那还是空的;至于灵感,我想是音乐修养和乐感结合后碰撞出的一种火花,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量变达到了质变。
问:在我国古代,与琴瑟是不同源的两种弦乐器。琴、瑟为木制琴体,最早起源于东方,主要流传于士(知识分子)阶层。而为竹制琴体,起源于西方(古代称为秦,说明起源于今陕西一带),主要流传于民间,正因为如此,见于文献记载要比琴、瑟晚得多,最早的记载是战国后期的李斯《议逐客书》,李斯在书中举作为“真秦之声”的代表。事实上的起源可能会更早些。了日本,成为日本的民族乐器;据说朝鲜的伽邪琴也是的变体。古代的只有五根弦,今天经改良的蝶式已经有四十九根弦了。
答:你对我们的古筝还了解不少嘛(笑),那时的竹是五弦的,被改革为十三弦木制,很可能是秦国蒙恬大将作的,在秦国;己成为“国乐”,被称为“真秦之声也”(秦)。在齐国;《战国策.齐策》中讲道:“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在赵国:秦罗敷和她创作的曲《陌上桑》,留传千余年;魏晋时期:“相和歌”中,就有八种律奏乐器,其中就有曹丕、曹植弹的一手好;隋代时期:己出现了十三,隋唐时曾用于清乐。十三弦在唐代很盛行,曾用于礼式乐之雅乐;到了汉代,谨在《赋》中己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就是说通过移动的码子,在演奏时己能转调了;到了唐代,那更急速发展,从唐诗美妙佳句中我们可见一斑,杜甫的“银甲弹用”,白居易的“移愁来年底,恨入弦中”、“珠联千指碎,刀截一声终”、“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都是表现女子手的;李白的“清何缭绕,度曲绿云垂”,苏轼的“润州甘露寺弹”;到了明代,己用十五;清代的乐又有了发展,十四己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等四种乐器在宫延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独奏了变调的“月风儿”,清未又出现了十六,从而进一步扩展了音韵,丰富了表现力。
问:前几年,有机会去云南丽江的纳西族采风,见到纳西族古乐中也有古筝,据说,解放前夕,流传到纳西族人民中,被认为是非常高贵的乐器,带有象征人民追求幸福、欢乐的含义。纳西族人民还编了一个歌颂的民间故事《作》。故事开始叙述寻找的木料—樟树以及作的复杂过程,后来请了剑川的汉族艺人刘凤环才作成了
答:在日本,就有女子必有三道:花道、杂道、道,古筝是日本女孩必学的乐器
问:古筝的发展早己成为民族乐器中的“四大件”之一,依你看,它的改革还需在哪方面呢?
答:民族音乐发展迄今己多年,现在看来有着不少不太成熟的地方,不仅是古筝,其它的民族乐器也需要改革,而且是必须的,势在必行,关键问题是怎样改革。拿我手中的古筝来说,21根弦,一根弦一个音,如果我现在正弹着D调,乐曲马上又需要我弹F调,我就没办法弹,来不及呀,得人工用手去移那个琴码,把音变高或变低。至于改良的蝶式,虽然可以移调,但不太成熟,所以我们不太运用。所以好多作曲家跟我们说,你们搞古筝的人应该想想怎么把它改得更科学一点,让我们作曲的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写出更有现代气息的作品,要不然好多色彩丰富的和弦没办法表现出来,这是古筝最迫切需要改进的一个问题。
问:你演出的服装很多都是你自已的创意设计,这很显然你是为了古筝演奏保持协调,但又何必化那么多精力呢?
答:我想,民族服装和古筝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从外在形象上看,民族服装跟这种乐器,这种音乐也比较和谐。但这不一定就要千篇一律,不一定都那么严谨、很传统,现在我的演出服装中也有比较西化的,比较飘逸的那种,这样可以改变一下舞台形象。
问:几年来,你已经去了日本、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德国等地,从你个人角度来看,中国的民族音乐在这些“老外”眼中有变化吗?或者说喜欢吗?
答:我以个人的眼光来看,一年比一年有变化,如同“老外”看中国、看上海一样,他们的眼中也在变化也在逐渐从不接受到接受、到喜欢的过程。记得1998年,我们在日本最好的音乐厅演出,那个场面让我非常感动,整台节目是上海和日本合演的,当我们在演奏时,台下两千多观众鸦雀无声,连针掉下也许都会引起声响,演完之后他们站起来长时间地鼓掌,经久不息;2000年,我随上海市外经贸代表中国政府赴德国汉诺威为申办2010年世博会作宣传演出,6天时间里要演出19场,当看到民族音乐在异国它乡大放异彩,当看到两位70多岁的老华侨夫妇为得到一幅中国字画不惜在大雨中苦等两个多小时,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几年常常出国演出,我再次深深体会到,能得到热情的观众的尊重,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也感到,我的演出绝非是纯粹个人行为,而是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休戚相关、脉脉相承的,同时,我更体会到,音乐无国境的含义。(我一直在想,民族音乐,斯土斯情,它既无逼人就范的声势,更无气宇轩昂的豪情,但它却随时随地,不经意地就在我们脑海耳际迥荡不止;如此轻柔就近而远,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大地的呼唤。就如圆润的旋律使人清明而遥远,随着我们的生命一起生生不息。而中国音乐最令人感到着迷的是它的“气韵”,尤其是“韵”,它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总是在“无声胜有声”之境才可意会到音乐的旨趣所在,可惜的是近年来民乐不怎么景气,使得我们渐渐丧失了对音乐韵味的欣赏能力,这固然是民族音乐有其须改进的地方,但我们也不能用“阿炳”时代的眼光来看待,它总是在不断开拓不断进步呢。)


问:从1998年的中央电视台播放你的古筝协奏曲《林冲夜奔》开始,你就着重在“首演”上下功夫了,说说你的想法?
答: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对古筝、或者说民族音乐的发展说实话是茫然的,这种茫然我想许多如今从事民乐的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有过,或者有些人从事了多年,至今还有。此时,我遇到了著名作曲家奚其明老师,他推荐我演奏此曲:《林冲夜奔》是一首饮誉中外的现代曲,弹奏者甚多,(还被定为考级的十级曲目),但由于中央电视台节目的需要,要从独奏曲改成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作曲家再三修改,才有了1998年1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大型元旦综艺晚会《相聚水浒城》的节目。(那天我看后曾作了以下评论:我国著名的上海交响乐团百余演奏家们,在陈夔阳的指挥下,在巍峨、庄严的水浒城皇宫大殿前,用悲怆、深沉的音乐语汇,描绘了林冲遭受迫害,在凄风、苦雨、黑夜沉沉中出奔粱山的悲壮景象。我以为,的音色除了适合模仿流波的声音外,还能模仿狂风怒号的声音,在交响乐的烘托下,古筝时而以凄侧、哀怒的旋律,时而以高亢、激越的曲调,淋漓地表现出林冲的性格和心态,仿佛听到林冲在狂风怒雪的夜晚里,独自一人急驰在奔往粱山的途中,眼前是风雪交加。小慈在演奏此曲时,既把清新流畅的旋律和富于动力性的节奏,展现得酣畅淋漓,还着力刻划景中之情,塑造了朝气逢勃、豪情激荡的音乐形象和乐观豪迈的性格。她的演奏,适度贴切、不矫揉造作,激情而不虚浮,表情细腻丰富而又有层次感,将此曲刻划的栩栩如生、楚楚动人。)
问:我常所思所想民族音乐的发展问题,但看到你,却是另我对民族音乐刮目相看了,记得那首古筝协奏曲《西楚霸王》是由你首演,而曲作者、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曾告诉我,“此曲是罗小兹委托我写的”,此中你有何想法?
答:其实您刚才所思所想,也是我的所思所想,但这不够,作为从事民族音乐的工作者不能衰声叹气,还需所作所为,何老师是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曲作者之一,也是被我们称为“民族音乐旋律大师”之一,早先,我曾在17届“上海之春”中演奏过何老师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至于他的独奏曲《茉莉芬芳》等早已是古筝专业、业余人员必弹曲目。但多数人还把古筝看成是唐代诗人王仁裕笔下的“玉纤挑落拆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啭春莺。谱从陶室偷将妙,曲向秦楼写得成。无限细腰宫里女,就中偏惬楚王情。”或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蚊龙盘绣楹。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呜。”等等“淑女”状。但我又一直在想,如果充分把古筝这一近三千年历史的东方乐器的气韵与神采,加上现代音乐的技法,这种与传统美学的交织和融合一定很有趣,也或许会给听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我还有另一想法,那就是作为南方的女孩子,还要进一步拓展刚柔并济的演奏气质和艺术表现力,于是我径直找到何老师,他不仅赞同我还支持我,于是就有了这一作品。
(1999年6月2日是“上海之春”期间,也是本次音乐节中唯一一部新创作的交响民乐作品,聆听后记者作了一番评论:纵观整部大家很熟悉的故事作品,可以说这是一部涵盖量高的音乐作品,尤其是采用古筝作独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配合而达到了如此的史诗性的音乐效果,突破了传统古筝表现力的局限性,将项羽这一侠肝胆义但却有勇无谋的典型历史人物在面临人生最后一搏时的百感交集的内心世界以及战场上生死相搏,千回百转的激烈场面刻画地淋漓尽致。罗小慈基于她本人的精湛技艺,凭着她也在参与作曲家的创作,因此理解也颇为深刻,加上精确地音乐语言来反串项羽这一粗犷而豪迈的英雄人物,并把她的内心读白“阐释”到位,可见她出色的演绎水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问:接下来的古筝协奏曲《陆游与唐婉》呢?
答:在《西楚霸王》引起社会上的重视后,我又在想怎样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开拓古筝演奏的新领域,加上何老师也有此意,我就苦苦思索题材是什么,而这一题材又是作曲家的撰长,我的特长,听众又知晓,你知道,当年的小提琴协奏曲《粱祝》就是取材于家喻户晓的越剧故事。也许我从小就知道,音乐和诗词都是人们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流传百年,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年轻时代与其表妹唐婉相亲相爱成婚,但因母亲的反对而被迫离异。他们这段“悲剧”爱情故事因一首《钗头凤》的词:“红酥手,黄橙酒,满城春色红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艳鲛销透,桃花落,闲情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而成为千古绝唱。刚才我说了,音乐、书画和诗词的关系是如此的接近,如果彼此取其意而创作、借其形式而造就、悟其意境而神会,加上这三者的美学原则相近,或者是一样的姐妹艺术,都是依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能将其“精华”取之一二,必将演奏艺术上或欣赏艺术上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大剧院演出后,我曾给予报导:袭一身清丽与古典衣衫的青年古筝演奏家罗小慈首演了何占豪的.乐.诗《陆游与唐婉》,只见她时而抚琴、时而泼墨、时而又吟诵那首千年绝唱“钗头凤”,表情急切伤悲,情到深处,潸然泪下,一曲终了,泪痕红yi。真是“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那带着深深情感的一个个音符,拨动了在场1600人的心弦;人们惊叹了,想必大诗人陆游此时也为罗小兹的才华而拍案叫绝,乐曲的主题让她揭示得如此深刻,这可能是现代民乐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成功了!)
问:所以你开创了将古筝演奏,现场书法,诗词吟诵,交响合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民乐界的先河,那你一定是把你的古筝看成是“爱人”?
答:古筝五声音阶弦序的发音,极具华夏韵律;左手丰富多采的演奏技法,深刻而巧妙地表达人的内心世界,那声美妙、奇特、堂皇,那声又是如此地铿锵、清脆、激越;古筝即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乐章;古人曾用“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古筝演奏艺术达到了令人神驰的境地。
问:在你的书桌台板下,压着一句我国古筝名家曹正的“文合一,必成大器”的训言,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这段训言是我的“座右铭”之一,从古至今,古筝与琴棋书画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个现代的古筝演奏家,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已的文学修养,积累自已的文化底蕴。否则至多只是一个“熟练的古筝乐手”而已。(我曾读过曹先生的大作《艺春秋》,书中有段话:“婴孩可以断奶,文化不能断乳。一个民族乃至个人,再没有比文化的断裂更令人揪心的!与文盲无缘。要摩挲文化,读历史学辩证法,优化学养,韧于躬耕知识园地。传统是江河不是图腾。继承中创新。”“偏精独诣,名家也;具范兼容,大家也。”他还说,音乐家应该是学者和哲学家,才能与浑然融圆,弹出真音。“老外”学中国民族乐器以为最多,其次才是琵琶、二胡,这就是说明古筝中充满着文化、哲学的基础。对艺,曹先生具有高度的感性、智性和行为能力。兼辅勤学,艺突进。他说,一名演奏家在智商、生活积累和演技良好的状态下,文化修养往往决定着他的内驱力和感应界的敏捷性。他的触角伸入到哲学、历史、古典文学、音乐理论、语言学等学科,拚命摄入。他站在文化的肩上,俯视宏观如寰宇,微观似古筝,不仅发出浩叹且抖起精神对乐作整体性哲学思考。创造性是音乐必须具备的美学素质。在博采众长、南北派艺比较研究中,他揭橥异同,拈出新义。提出自成一格的演奏方法: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然颤。曹正独树一帜的艺和有关论著无不渗透与融合他寻寻觅觅后终于找到的真谛:以理性思维为恒定导向。他说:“觉源于感,感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乐主达情。”还说:“旋律线”是感情的乐化。情不是风,更不是“疯”。情的投入都有都有音乐家审美意识的留痕。大文豪雨果说:“音乐是思维的声音。”理性思维不对音乐喧宾夺主。它是主体与客体、形象与抽象、现实与理想、宏观与微观在艺术上的完美结合。)
问:看来你把曹正先生的“文合一,必成大器”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是勉励自已,早日成为“大家”在不懈努力,但很可能一辈子看不到你想得到的那缕曙光,你不会懊悔吗?
答:我想不会,因为我始终在享受这一努力的过程。
问:你心目中的大师是谁能透露吗?
答:林凤眠和苏东坡!
林风眠先生之所以称为大师,除了他留给我们那直抒性灵和直面生死的绝代画作,更为我们留下一种真正艺术家的人格风范、一个独立思想者的探寻轨迹。先生少年得志,学贯中西,仗蔡元培先生伯乐之臂,风流艺坛、握权学界,可谓功成名就,红极紫透。但他并不以入世的功业当作人生的目的,而是把灵魂的体验、自由的抒发当作毕生的追求。先生曾在重庆度过六年最低层的生活,反使他自省过去十几年别墅私车的生活离人性太远。在这六年间,最低限的物质生活、最简陋的绘画材料反使他获得了艺术的真谛。在今天这个纷乱诱惑的世界,艺术家这个称号早已蒙上掸之不去的尘垢。腰缠万贯的文盲可以随心所欲、颐指气使而令方家鸿儒缄口无言。叠床架屋的《艺术家辞典》几乎包揽所有掏得出购书费用的舞笔弄墨者。当
总页数:2   1  2    

上一篇:感谢紫薇   下一篇:悠悠古筝,浮生尘寰情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